心学,好东西 《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全集
宪宗成化十八年壬寅,先生十一岁,寓京师。 先生父亲龙山公迎养竹轩翁,携先生。翁过金山寺,和客人喝酒,打算赋诗,却没有写出来。先生从傍赋出:“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人十分惊奇,又让先生赋蔽月山房诗。先生随口应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先生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先生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先生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数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
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心学”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诗中表达了先生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真实面目。
文章
先生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作为一个思想家,散文创作自然是他的副业”,“所以,所以他在文字上很下工夫,语言自然清新,主题豁朗,特别是他并非一个冬烘的儒师,也不是一个古板的道德家,常常在文章中还有‘情’有‘趣’,(这也是先生“知行合一”的一个表现——词条编者按)因而很多以散文名家的人实际上还比不上他”。(《古文观止》中华书局07年版)
《古文观止》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这个“象”就是舜的那个弟弟),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尊经阁记》山阴县令修正书院并在其后盖一座尊经阁,找先生写一篇记。其实系讽刺那些自以为精通六经而巧用言语吹嘘的人,真正的“尊经”并不是起一座“尊经阁”,尊经系用心而不是用表面化的行动。
《王阳明大传》 周月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