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继承发展者很多,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为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义法”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方苞拿来以论文。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应当崇尚“雅洁”,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提出“因声求气”说,探讨了散文的艺术性。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为贵”。他还把众多不同的文章风格,归纳为“阳刚”、“阴柔”两大类。
桐城派的文章一般不用骈句,不罗列材料,语言通畅清顺,很有特色。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主要人物除方、刘、姚外,还有方氏门人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门人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
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日:‘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