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2024-11-30 20:02:3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吴承明对于运用各种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方法,他亦有过最为高明的总结,即“史无定缺御袭法”。该观点是在他对各种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思考基础之上提出的。他坚持认为,历史方法是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然而也有不足:第一,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研究;第二,强调历史伏兄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因而其解释是个别的和相对主义的;第三,在考察史料时采用归纳法和实证论,这种经验主拆闭义的方法不能在逻辑上肯定认识的真实性;在解释史料和做判读时,由于缺乏公理原则和强调个性,就仅凭史学家的主观推理和直觉,而这是背离科学的;第四,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者是一切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没有绝对的善恶;第五,脱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研究历史,认为历史学的唯一目的是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弥补这些不足,需要吸取其他方法,包括经济学方法。这在前文已有论述。值得强调的是,吴承明方法论见解的高屋建瓴。他指出:“我国早有‘史无定法’之说,我赞成此说。这当然不是说可任意判断,而是说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我以为,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做出选择,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论证者,不妨并用;若结论相同,益增信心;若不同,可存疑。……所有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这也说明,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而应‘史无定法’吸取各家之长。”(65)在“史无定法”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史研究才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的优点,才能不为某种理论、某种学派所局限,从而走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史研究道路。

回答2:

经济史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从广义上讲,经济史是指人类以往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件,从狭义上说,经济史是指经济史学家通过文字以及符号等对上述经济活动活动发展规律的描述解释。它是对于过去的经济和经济现象的研究。

基本特征
1.经济史描述再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

2.在以上基础上分析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律

3.经济史研究方法的特征:以经验归纳法与历史分析法研究人类活动和历史经济发展。经济史学综合采用历史的、统计的方法并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组织制度。 研究课题包括商业史、财政金融史和社会历史的交叉方面,例如人口史和劳动史。数量的(计量的)经济史也指历史计量学。

主要作用
1.有助于为经济分析增添历史视野,从而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目前,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以及学者的不断努力,经济学理论已经越来越完善和细化。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学等数学知识不断地渗透到经济分析中。而且,随着计算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人们也有能力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同时其他学科所适用的信息处理技术也被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以至于在今天的经济分析中,到处都是公式、方程、模型、数据、计量,而且显然,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分析,在一些研究经济学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几乎不可能行桐。无疑,这激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而且使经济分析更加理性、具体和严密。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分析方法有其弊端,那就是历史视野的缺失。缺失历史视野,所关注的问题和所得出的结论就显得非常单薄,所使用的论据有时也欠妥,所隐含的假设有时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假设和论据都有问题,那么即便推导过程非常严密,逻辑非常清晰,也不能得出正确而且有效的结论。

因此,经济分析不能没有历史视野,不能仅仅从现实到现实。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化和表面化,不能为了应用某些理论而误读现实。为了弥补历史视野缺失的遗憾,可以借助经济史研究。目前,经济史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一方面核带拍,很多经济史研究者通过艰苦的努力,为经济史研究夯实基础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经济史研究者运用历史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作为习惯于从经济学理论入手分析经济问题的研究者,应该多借鉴和参考一下经济史研究者所做出的贡献和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当然,作为经济史研究者,更有责任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从而为经济分析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2.有助于为经济分析提供有效数据,从而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在经济实证分析中,要使用大量有效的数据,然而,可获得的数据有的可靠,有的不可靠。历史数据尤其如此。而且,有些数据还不是真伪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存在。这就存在一个辨别数据和重构数据的问题。区分数据真伪对经济分析很重要,数据不可靠会影响模型的可信度。当然,可以借助于一些统计方法来弥补,但有限。经济史研究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一些历史事实即便淹没在历史尘埃里,被历史的河流冲洗,但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文本留存下来。钩稽这些文本并相互比较就是经济史研究的长项。另外,数据来源由于渠道问题经常会含有一些水分。排除这些水分,也需要对经济社会有个总体性的、结构性的、历史性的把握,这也需要经济史研究。重构数据对于经济分析也很重要。经济史研究可以检验重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数据真实可靠,这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

3.有助于审视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目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研究这些不完善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学理论,而应该具有历史眼光和世界视域。中国经济的很多现实问题都需要从历史角度和比较角度来加以考察,需要从制度、技术、文化、意识形态、国家、组织、人口、政治、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等各个角度深入研究,需要向发达国家或者说道路相似的国家学习。

4.有助于经济史本身的进步。

目前,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经济史研究都在走下坡路,而且,经济史自身似乎也没找到精神家园:对于什么是经济史有分歧,对于经济史研究采取何种方法有分歧。在争论中,经济史似乎离经济分析越来越远,离现实问题也越来越远,离研究者和学生们的兴趣也越来越远。

笔者认为,这改羡不利于经济史的进步。经济史学科若要发展,必须扎根现实,必须在与经济现实的关联中吸收营养。而要完成这种关联,需把经济史作为一种方法。

5.有助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目前,经济史和经济学理论越来越难以交流,并且不能彼此学习借鉴。这种交流障碍源自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分析范式的差距较大,关注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这是一种不乐观的现象。方法论意义上的经济史或许能改善与经济学的交流,从而给经济学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