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变化(手抄报)

手抄报
2025-04-14 04:10: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河北张家口市,一定会被当地生态环境所吸引;如果你不是头一次来,一定会惊叹这里的显著变化。

  这座城市为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张家口市委书记许宁介绍说:张家口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河北省城市化建设改造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做出了“山上建环城公路、山间蓄生态水面、山地搞立体绿化、山场兴工业园区”的山水文章,不仅使城市规划面积增加了五六倍,而且使“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呼应、绿树相映”的山水宜居城市美景得以显现。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张家口市主城区域沿清水河走向而建。目前城市居住人口有51万,城区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而随着居住人口和城市产业的急剧增长,地域空间越来越狭小。

  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达成了修路上山、工业外迁、扩城活体、生态领衔的城市建设改造整体发展思路,以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山上建环城公路

  张家口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如何提高的问题。张家口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征求民意,系统思考后,做出了一个以大路网建设格局为龙头,通过扩路上山,带动城市建设向山上全面延伸的战略举措。这个举措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环绕城市的群山之间按照高速公路标准的设计要求开凿一条总长达44.08公里的环城公路,并设置15个互通立交,通过连接立交的射线与城市中心进行辐射。使整个城市形成10分钟进入中心区,半小时绕城一周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区规划面积由49平方公里扩大到300平方公里。

  工程建设很快展开了,仅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投资32.48亿元,使该路网工程绝大部分完工并投入了使用。而在建设环城路网的同时,城市还启动了环城公路与城内连接的15条放射线和与城外京张、宣大、丹拉、张石、京化、张承等六条高速公路和4条国道、15条省道的连接线,使城内城外形成了快速路网整体互动的交通体系。

  许宁对记者说,以前人们不愿意向山上扩展,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现在不同了,山上不仅建设了完备的基础设施,而且生态环境比城市中心要好。现在通过扩城上山,改善环境后建设的三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山中城”,一共利用了山地18085亩,开发建筑面积达693万平方米,使5.3万户居民乔迁新居。

  山间蓄生态水面

  张家口是一座建设在山谷间的城市,城市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两岸。张家口市委、市政府通过全面调研和科学规划,确定了“上游进行生态绿化,河道实施防洪改造,城区进行工程蓄水”的整体开发思路。

  要治河,先治源。市里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河道上游投资1.27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0平方公里,切实改善清水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在河道中间投资1.24亿元,实施河道清淤、堤坡防护等工程,使其达到与上游蓄水工程一致的防洪标准。

  城要美,多储水。市里决定投资10亿元在城市建成区进行河道改造。该工程于2005年拉开序幕,到2007年7月,该工程在上游建成了三座拦沙坝,城区已完成5座橡胶(9700,370.00,3.97%,吧)坝建设,使城区形成了长度3000米,平均宽度为133米的生态水面,拦蓄水源达到了100万立方米。该工程使城市中心区建设蓄水景观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同时环境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清水河市区段全部治理已完工,总长达10公里,蓄水301万立方米的城市生态水面景观带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架设在生态水面上的造型别致、富有时代气息的商务桥和工业南桥已经竣工,通泰桥以及大境门、文化广场“五区一湖”等生态景观长廊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河中有水、堤中有绿、岸上有景”的城市景观为张家口市民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山地搞立体绿化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活力的源泉。张家口市从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了首都周边绿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草生态工程,使全市林草覆盖率在8年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由于张家口市区三面环山,山体岩石裸露,其周边的10.5万亩荒山荒坡成林面积仅有7300亩。“风卷黄沙起,雨落泥石流”,影响了张家口城市品位提升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张家口市市长郑雪碧对记者说,张家口市现在将城区周围的立体化绿化建设作为改善城市面貌的又一个过硬措施。

  开山路,架管线,筑水箱,凿树坑,背土上山,引水上山……4年来,总共开辟山路123.56公里,铺设电缆4.7万米,在岩石上“凿出”286万个树坑,运土上山112万立方米,打机井15眼,在山顶建造水箱276个,架设引水主管线和支管道54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