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居主导地位。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出社会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我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H2 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在上到第六章《铁》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
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 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H2—H2O—H2、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