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苦,死亦何哀"是什么意思

2025-03-30 15:55: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意思是生又有什么值得高兴呢,死又有什么可痛苦的呢,表示有时生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死也不一定是痛苦的。

出自《庄子至乐》。

作者:庄子。

全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翻译: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

惠子说:”你和她共同生活这么长时间,共同变老,如今她死了,你非但不悲伤哭泣就够了,反而敲鼓作乐,这太过分了。“

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

扩展资料:

庄子的思想意识形态:

道家基本不是意识形态,其思想主体是审美性很强的批判理论。道家老庄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明辨的批判思想家,正是从老庄才开始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批判哲学的先例。

立足于于无为政治的社会理想,他们对世俗之仁义道德和刑名法度及人们的“尚智”和“好知”的心理,对当时有为政治予以强烈的批判和排斥。

“有关于道家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张岱年先生曾也有所揭示,他认为道家想要着重揭示了文化生活中的偏失和流弊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家的一大贡献就是在于反对贵贱之分,批判等级制度的一种的思想理念。”

社会批判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非常珍贵的、表现人的觉醒的一种意识。一般说来,社会批判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的现实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幸状况及其不合理性的认识,伴随此,往往也有对超越现实社会的某种理想社会的构想及其合理性、必然性的论证。

在中国思想史上,发现生活在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里的人们的不幸,是很早的事情。例如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则是更加深入地思索了造成这些不幸的原因,从一种特殊的自然主义理论立场上判定,与无阶级的、自然的.平等社会相比,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堕落中的社会。

庄子的这一理论立场,或者说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可以分解为无君论等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回答2: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原本是佛家用语,佛家认为人在尘世是受苦受难的,惟有天国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理想的乐园;所以佛家对死从内心不觉是苦事,用解脱的思维来认为死比生还要好;更进一层的佛家用佛的教义来救现在的世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就是这种佛法的体现;佛家认为尘世人的生死不重要,惟有按照佛家的修行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后来人把佛理才生活中加以阐述,表达对生死观看的比较透,接近佛家得道。

建议提问的朋友遇到正确答案时,能够及时将最快回答正确的答案采纳,免得其他朋友以为前面还没正确的答案而费尽脑筋。

采纳他人的答案,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肯定,且提问者和答题者双方都能获得财富值,正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未彻底解决你的问题或有其它疑难,尽可向我发起追问,亦可求助于我的团队。

回答3:

这句应该是从佛教教义中演化出来的,佛教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世俗。过去有一个人老年得子,欣喜万分,一禅师却在门口痛哭这个家里多了一个死人。因为事实上,逗生死一如地,生的时候就应知道会有死的一天。生死犹如一张纸,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会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逗乔迁之喜地来形容生死,房子旧了必须搬一个新居,衣服破了应该换一件新衣,身坏命终也会赋予另一个新的躯壳。因此,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后来诸多作品有引用,除了一楼说的外,还有<倚天>里明教的人在光明顶就唱过"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喜乐忧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