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胜利的主要原因:
1:满清贵族实力强,2:社会发展属于上升时期,3:清朝政权的巩固,4;社会经济的发展。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
1:吴三桂野心大,2:缺少人民支持实力相对弱小,3:指挥不当,三藩配合不默契。
吴三桂起兵之后一直盼望西北能开辟新战场,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身上,便派汪士荣为使,去劝说二人起兵。哪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汪士荣交给朝廷,朝廷将汪士荣处死。吴三桂本已死心,谁知陕西经略莫洛却一手逼反了王辅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辅臣在宁羌击毙莫洛,起兵造反。王辅臣于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是康熙皇帝却恰恰相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组织了十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我简单的说几个吧,可能不太全 康熙胜利的主要原因 1在方针上,主要分析了三番判乱的根源,主要就是吴三桂,对吴则是孤立,对其党羽和附逆及二番进行分化,只要肯降,既往不咎,所以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 2 在军事上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而且充分信任汉兵汉将,使其发挥作用。吴三桂外援渐渐都没有了,又被困于长沙,失败之势已成。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 1.在其管辖范围实行暴政是首要原因:在控制地区内铸钱、煮盐、贩洋、开矿,横征暴敛。 2.其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人心。对明朝的遗老遗少和忠顺者来说,他本来就是引狼入室的“叛贼”,不会去投靠他。 对广大农民来说,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受人民拥护的李自成代表农民利益,就是被吴害死,怎么会去支持自己的敌人?清朝在康熙期间,施行的政策很得人心,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安定,要反,不容易。 3.实际上吴和清朝在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管辖的土地少,人口少,经济不很发达,和清朝不可对抗。 4.在战略上有很大失误,上面可以看到: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未趁辅臣之叛,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清兵主力利用长江天堑作为南部的长城进行顽强防守;作为战争后3年,清并开始重用江北的绿营,补充大量的兵力,同时,吴的主力部队消耗甚大;陕西平凉的王辅臣开始时候保持中立,被清兵诱战出城,战败受招抚,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到向清兵。 5.孤军作战,没有和其余两藩很好的协作。 6.急于登基。野心暴露,失去人心。 7.人民厌烦战争。
希望采纳
1;满清贵族实力强,2:社会发展属于上升时期,3;清朝政权的巩固4;社会经济的发展, 吴三桂野心太大,缺少人民支持实力相对弱小指挥不当,三藩配合不默契
康熙削藩 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领兵入粤,给广东带来沉重的灾难,城破之日,数万平民死于屠刀之下。 尚、耿平广东时,军运频繁,“两王”以“借办”"的名义大量无偿征用民船,首当其冲的南海县“民船商舶几不聊生”。耿继茂在广州修建王府宅第,白役民船到肇庆运载白石,途中“舟不胜载,与石俱沉”。但耿继茂根本不管民船损失,这种做法,使广东大小船户皆陷于破产境地。 尚可喜、耿继茂加上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合称“三藩”,是清廷镇压南方抗清武装的急先锋。尽管他们在辖区内肆无忌惮,滥施暴政,清廷也放任不问,只求得到他们的效忠。尚、耿在粤期间,贪得无厌,大肆横征暴敛。广东渡口众多,仅广州府就有300多处,两王令兵卒把守津口要道,重重加高税钱。商人过渡,按货物担数交钱;普通客人过渡,则一只渡船挤载数船之人,以求多收渡钱。这样,一遇风浪,十有八九船翻人溺,行商渡客无不视之为畏途。而尚、耿每年从中获取私银二三万两。 与此同时,“两王”还私设征收苛捐杂税的“总店”,把持行市。这些总店均由其亲信掌管,遍布广东重要的关津、市镇,行商每过一地,都要交纳名目繁多的陋税。乾隆《广州府志》载:粤东多商,粤西多农,泉布菽粟两相便也。“自江河路口设立总店后”,藩吏肆扰,两江之船遂不往来。 清廷颁布“迁界令”前,广东沿海盛产食盐,当时盐商用船运海盐,过广州盐税总厂,除交朝廷正税外,还要交藩王陋税70多项;过佛山盐税分厂,有陋税11项;过肇庆盐税分厂,又有陋税15项,路上还有"坭排、秤子、捆包、部费、店用"等等杂费,真是每过一关,就要剥掉一层皮。 清初,北江上有几股土匪,专门在这条重要的商业航道上抢劫行旅客商,杀人越货手段狠毒。后来官府追捕,一些土匪便投入尚可喜军中,尚可喜竟给予这些土匪官职,委令他们“巡查河海口岸,占收渔人水泽之利”。这下官匪勾结,抢劫起商船来可以明火执仗了。康熙年间,以田彪为首的一伙土匪投到尚氏旗下后,公然用官府仪仗行劫。清人李士桢《抚粤政略》记载这伙土匪"乘船摆列门枪四杆,擅挂巡抚都院大灯一对,拿四品官之坐褥、提索、带刀"等,在佛山一带河道上拦劫商旅,人称“拦路虎”。藩王与盗贼勾结坐地分赃,使广东商民裹足,不敢出门经商,船户纷纷破产,内河上航船几近绝迹。耿氏去福建后,尚氏只手把持广东军政财权,“广东督、抚、提、镇,俱听可喜节制。遴补将吏,调遣兵马,均得便宜从事”。 随着时间推移,除台湾郑成功外,南方抗清武装基本都被镇压下去,而尚、耿、吴各踞广东、福建、云南,拥兵自重,反而成了清廷心腹大患。 康熙认为“三藩”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清王朝的集权统治,决计铲除“三藩”,强化中央政府统治。1673年3月,年事已高的尚可喜上疏要求告老还乡,返回辽东,请朝廷准许他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东。康熙认为这是撤藩良机,立即批准尚可喜归老辽东,但不许其子袭爵,还“令其尽撤藩兵回籍”。吴氏、耿氏获悉后深感不安,于同年7月分别上疏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态度。康熙将撤藩问题移交大臣讨论,诸王大臣都怕南方反叛,主张撤藩的人寥寥无几。但康熙主意已定,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一一照准。 结果,撤藩令一下,11月21日吴三桂便以“共举大明之物,悉还中华之乾坤”为旗号,在云南举兵反叛。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是引清军入关的民族罪人,也是他在云南虐杀明永历帝的,所以他的行动并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康熙又用一打一拉的手法,暂停闽、粤撤藩,诏谕尚可喜留镇广东,照旧理事。 这个策略果然收到分化"三藩"的效果,尚氏到1676年2月见情形不对才举反旗;耿氏早一些,于1674年4月叛清。由于"三藩"在辖区一直充当清廷走狗,专横残暴,因而很不得人心,难成气候。叛军内部也内讧不断,彼此不能合作。康熙综观局势,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先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打了几年,形势变得对“三藩”越来越不利,福建耿氏首先降清;1677年6月,尚之信也投降了。当时平叛战争还在进行,故康熙仍令尚之信“袭封平南亲王”。平定藩乱的战争前后进行了8年,吴三桂终于被消灭。 接下来康熙着手对付承袭了“平南王”爵位的尚之信。尚之信贪婪嗜杀好酗酒,不独广东百姓恨之入骨,连他的近侍左右也心怀不满,要找他的把柄是很容易的。康熙十九年春,尚之信的两个护卫向清廷告发其罪,接着别的下属也相继疏列尚之信的罪状。同年9月,康熙将尚之信赐死于广州。1682年,清廷下令撤除平南王府,将尚氏集团把持行市、占夺盐埠、私抽货物、勒索渡税、重敛渔课等悉行酌免,饱经沧桑的广东,终于步入恢复期。 1.在其管辖范围实行暴政是首要原因:在控制地区内铸钱、煮盐、贩洋、开矿,横征暴敛。
2.其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人心。
对明朝的遗老遗少和忠顺者来说,他本来就是引狼入室的“叛贼”,不会去投靠他。
对广大农民来说,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受人民拥护的李自成代表农民利益,就是被吴害死,怎么会去支持自己的敌人?清朝在康熙期间,施行的政策很得人心,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安定,要反,不容易。
3.实际上吴和清朝在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管辖的土地少,人口少,经济不很发达,和清朝不可对抗。
4.在战略上有很大失误,上面可以看到: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未趁辅臣之叛,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清兵主力利用长江天堑作为南部的长城进行顽强防守;作为战争后3年,清并开始重用江北的绿营,补充大量的兵力,同时,吴的主力部队消耗甚大;陕西平凉的王辅臣开始时候保持中立,被清兵诱战出城,战败受招抚,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到向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