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能生活在海里,是因为它有洄游习性,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
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
洄游习性:
河豚(正确叫法为“河鲀”)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
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扩展资料:
河鲀的其他生活习性:
1、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2、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
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河鲀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毫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鲀
河豚。鲀形目,鲀科。又名气泡鱼,古名:鯸鲐(hóu tái),别名:也称鲀鱼、气泡鱼、辣头鱼,在江浙一带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等,在广东一带称乘鱼、鸡泡、龟鱼,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称乖鱼,而在河北附近则称腊头。
它的名字虽然叫河豚,但其实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只有少数几种会进入到江河中。河豚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温暖海水中,一般它们都在水底活动,以虾、蟹、贝类和小鱼为食,是个贪吃的家伙。这类鱼约有100种左右,人们将它们归为魨科。河豚一般长二三十厘米,最大的可达90厘米。它们的皮肤光滑且坚韧,通常上面会长着一些小刺。河豚遇到敌害时,身体里会马上充气使自己变成一个圆球,皮上的刺也会随着立起来,活像是一只刺猬,即可爱又可怕。不过最可怕的还不是它们的样子,而是它们的内脏、卵巢及血里有一种剧毒物质——河豚毒碱。如果人们误吃了这些东西就会死掉!据说河豚的肉味极其鲜美,因此有“拼死吃河豚”一说。在日本,经过特殊训练的厨师会提供河豚肉食。不过既使如此,吃时也要有一点儿勇气。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不含毒素的河豚鱼并开放了河豚鱼市场。虽然河豚毒素很可怕,但它却具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止血、止痛、止痉挛等医用价值。河豚的颜色花纹多种多样,就是同一种河豚往往也不一样。
河豚本就是生活在海里的,之所以回游到河中只是为了繁殖后代,有些河豚会滞留或者迷失在河中被人捕获从而可能让人误以为河豚是生活在河流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