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二十六课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悦”,高兴,愉悦。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高兴。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
(9)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常的复习。
见;贪图。
岁;年。
温;温习。
故;学过的知识。
终;整个。
然;这样。
新;新的知识。
寒;寒冷。
后;以后。
调 ;凋谢。
以;把【他】。
必;一定,必定。
吾;我。
焉;于此在其中。
思;思考。
择;选择。
善;优点。
三;几个人。
知【第五个知】;通‘智’聪明。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之;代词,指学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顽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2、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认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3、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编辑本段]4、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编辑本段]5、勤学好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 :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编辑本段]6、教学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表达)
译文:“认真学习知识不多言,学习不感到厌倦,对于可以帮助的人能及时给予帮助却不感到疲倦。”
[编辑本段]7、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编辑本段]8、育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法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法,就不再教他了。
[编辑本段]9、文章内容
一、文章内容(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文章内容(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十五、积累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编辑本段]10、带点字词解释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说:同“悦”,喜悦,高兴
愠:怨恨,生气
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罔:迷惘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从:学习
改:改正
岁:年
成:成为 达:达到
欲:想要
以:用来
益:好处
三:虚指 几个
尝:曾经
凋:凋谢,凋零
焉:兼词,于之(在其中)
敏:勤奋,努力
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这里指孔子
厌:满足
则:就
反:类推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善者:优点
然后:这样以后
是知也:这才是聪明的啊
[编辑本段]11、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孔子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孔子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好男儿志在远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可以说的再清楚一点点嘛 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