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日出的创作背景

200字以内就可以 急求 在线等!!!
2024-11-04 06:47:3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曹禺《日出》的创作背景:

曹禺在写完《雷雨》之后,感到它有些太象戏了,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坛更多的影响,于是创作了思想意识更加明确、手法也较为自然的《日出》。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剧作,写于1935年,作者当时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据曹禺女儿万方回忆,曹禺当年为了能在作品中真实描写翠喜的境遇,甚至扮作唱数来宝的艺人混入妓院体验生活。

扩展资料:

《日出》采用了辐射式结构以代替《雷雨》的封闭式结构。《日出》也有中心人物即陈白露,但整个戏的情节并不集中在陈白露等一二人物身上,而是分散在许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事变之中。

但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仍不失为贯串全剧的一条情节线索。陈白露的情节有其本身的内容,陈白露在旅馆的生活,她和方达生的关系,她过去和诗人的爱情,她的自尽等。

而作为一条线索,又串起了人生的零碎。有了陈白露和潘月亭的关系,就辐射出金八、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情节。

有了陈白露和鬼们打交道,就辐射出顾八奶奶、胡四、张乔治的生活横断面。有了陈白露救小东西,就辐射出写宝和下处的第三幕。

原则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枝,而由于陈白露这条线索的贯串,又使之具有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剧作家安排方达生来找陈白露后来离开旅馆作为全剧的引子,除了揭开陈白露竹均时代生活帷幕的一角外,又使整体感有所加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出

回答2: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