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最早发现于195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系统的考古发掘,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存。
目前为此,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遗存为:约有十座经勘探发掘为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在一个区域,可能为宫殿遗址;宫城内的宫殿有中轴线,建筑左右对称,前后几进院落;在宫殿南,发现了一个用围墙围着的青铜器和绿松石等高等级器物的手工业制作作坊,可能是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围绕中心区域的四条街道以及街道上双轮车的碾压痕迹,可能为九宫格的都城街道设计。以上这些代表了这座超大型的都邑遗址的规模。在手工制作作坊发现的器物有:一个牙璋;一个青铜斝;一个青铜盉;一个青铜鼎;一个绿松石龙形器,这些组成了一个大型器物群,展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代表了中国统一王朝的先进技术与文明。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与伊洛河之间,据说其卫星影像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实际面积还要大于此,且空间布局较为复杂;二里头还发明了一系列政治理念,包括和等级身份相联系的一整套青铜容器,主要以酒器为主。青铜器的数量的等级差异的政治性发明,源头就在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六十年进行了四十多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平均一年发掘500多平方,先后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中小型房址、青铜冶铸作坊,出土了有着成组的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随葬的贵族墓,建立了以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分期和谱系框架。
根据专家推测,二里头时期应该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叫做王国文明的阶段。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抑或是前夏后商,学者们长期以来却聚讼纷纭,争议不休。
对此二里头遗址超过半个世纪的国家考古发掘,如果仅是发现以上这些实物与遗存,能够显示证明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夏朝国都吗?它能代表华夏民族璀璨的文明与文化吗?
我们知道,夏朝是因为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得到了舜帝的赏识、获得万国诸侯的拥戴,而建立了夏朝。二里头遗址坐落于两河之间,一场大雨就可以让这个城址遭受洪水的侵袭,轻者被淹,重者将遭受灭顶之灾,这个城址可以体现夏朝大禹的治水理念吗?
大禹为治理天下洪水,禹迹九州,大禹如何把自己的国都选在如此凶险的位置,毫无水利与水害的基本常识,又如何代表夏朝呢?
作为一个王朝的国都,护城河是任何一个城市的必备基本设施,不仅可以进行军事防护,更重要的是在远古年代,可以预防猛兽的袭击,是一个城市防洪与排污的主要渠道,二里头遗址的护城河系统有吗?
夏朝国都是一个王权的象征,其宫殿建筑必然以永久建筑为标志,没有瓦砾这种耐日晒雨淋的基本材料,茅草的屋顶,超不过十年就要腐败,更不要说一场大风可能让它顶飞房塌。生活居所都无法保障的部落,能够建立统一稳定的王朝?积累灿烂的夏朝文明?
二里头发现的比较早,那个时候断代工程刚刚开始,所以人们认为他有可能是夏都。但是随着考古的陆续发现,更多的人提出质疑,目前考古界没有人认为它是夏都或者商都。
不管夏是属于国还是朝,有一点要明确的指出,他要具有王者之都的气势。无论是城市布局,还是宫殿形制都要达到这些,否则只能认为是部落,甚至连“城”都不能算。在这一点上二里头明显处于下风,他不仅没有城墙,甚至宫殿的形态都不像,更像是一个大茅草棚子。而且他的年代也对不上,夏(4100至3600年前)二里头(3750至3500年前),只能说他是夏商时期的一处遗址而己。
王者之相,从另外两处考古发现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
一个是山西陶寺(4500至3900年前),被称为“华夏第一都”。修建于4000年前的完整城墙,布局整齐的宫殿群,祭祀台遗址,甚至还发现了天文台。这里有许许多多代表礼仪性的玉器,还有许多青铜器,无不表示着他的王者之相。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尧、舜”之都。
另外一个是陕西石峁遗址(4300至3780年前),直接贯穿了大半个夏。425万平方米的超大古城,超越了夏商时期所有的古城遗址,他的发现被人们冠以“石破天惊”来形容。
皇城台、内城与外城、祭祀坛、大型墓地等共同组成了这座史前最伟大的古城。他的城墙形态“马面、瓮城、敌台、角楼”等等城防措施,一直到汉代以后才出现,令人感觉非常惊讶。
这里的统治阶层及其奢侈,他们在皇城台之上修建大型水池用来养来自于南方的“扬子鳄”,还饲养了鸵鸟,说明这里受到了天下部落的尊崇何朝供。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玉器,他们拥有的玉石种类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新疆,青海,甘肃,甚至到达2000km外的浙江一带。石峁出土的玉璋器型要比别的地方大,长达50cm(其他地方是30cm),她被人们用“禹、启”之都来形容。“玉门瑶台”这个古书中记载的故事,在这里也有了发现,人们在修建城墙的时候将制做好的精美玉器藏在了城墙之中。
在它的周围又陆续发现了十几座卫星城一起供卫着他,明显就是一个中心之都。
2012年,中华玉石之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在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里曾经就是天下玉石之路的源头,也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夏墟,夏朝的都城遗址,一般指洛阳二里头遗址。
墟是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如殷墟,加朝代名,则指历史上该朝代都城遗址。由于都城变化,夏墟、殷墟都有不同地点的。
中文名
夏墟
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
简介
夏朝的都城遗址
发掘时间
1959年
快速
导航
发掘沿革
遗址价值
位置境域
洛阳市盆地的夏朝都城,发掘过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墟。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偃师市二里头村,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我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发掘沿革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该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