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密码《我给儿子当孙子》感想400字作文

2024-11-30 08:46: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给儿子当孙子》观后感

我看了一个家庭伦理视频,很特别。讲的是快60岁的老子养着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和儿媳妇的事情。不过视频中的心理师并没有从心理学上来引导儿子,而是从道德上来指责。作为心理学范例,这个片子是不合适的,但为思考怎样帮助这个家庭留下了话题。

有人问我:“如果我是心理师或主持人,该怎样做?”我认为,对于这个事例,心理师或主持人应具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去引导和帮助这个家庭。下面我讲5个观点。

、把父亲养活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看作是一种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很多,有老养小的,有小养老的,有互相支撑的,有aa制的,有雇用型的,有契约型的,等等。为什么就不能把父亲养活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呢?下面我从哲理上分析。对耕牛你不觉得可怜吧,但对于养宠物牛的人来说,人与耕牛生存方式对牛是残忍的。在事例中的这个家庭,成员内部都接受父亲去养育已经成年儿子,没有觉得不合理。但是,在外人看来,儿子太不像话了,父亲太可怜了。这如同一些人看耕牛很可怜一样。而耕牛呢?它愿意卖力气,直到死亡,它满足了。说的再明白点吧,父亲愿意养活已经成年的儿子,你指责儿子干吗?我这样分析,并不意味着我提倡这个家庭模式,而是把这种模式看作是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尽管它不普遍。

,从心理学上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呢?是儿子的心理处于幼年期所致。一个人的心理要经历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一般随着年龄而同步。在这个事例中,看20多岁儿子说话的语气,显然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心理还未成熟。有的人到了60岁,心理还是20岁的。但不要误会,心理与智力两会事,看儿子与别人的交流,智力成熟了,符合其年龄。一个心理未成熟的大人,行为就是一个孩子,并能“理直气壮”地一直向父母索要。同样,事例中的父亲快60岁了,心理也没有向老年期转化,有供养儿子一直到自己死为止的心理趋势。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家庭儿子的社会角色转变得很晚,社会化程度和家庭化程度不够。父子的角色定位模糊和不准确。父亲定位在照顾的角色,儿子定位在被照顾的角色。不过这不用担心,再过一段时间,这个角色会进化的,只是比其他家庭要进化得晚些。

、从法学角度怎么看这个事例呢?我认为,儿子要爷爷留给老子的房屋补偿款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为什么合理,这涉及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儿子出生后是否占有家庭财产?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就认为,孩子出生后就有权得到家庭的财产的一份,因为财产是人类祖传的,上一代只是一个过客。黑格尔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广为接受,后来发展为儿童优先理论。中国人依然认为财产是属于父辈的,儿子一出生就没有财产,儿子成长的所需的费用,先欠父母的,自然儿子没有权利和父亲争夺爷爷的财产。法律真会如此判吗?不会,法律要考虑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生存和住房问题,有时候法官也会撇开法律条文,兼顾儿子的利益。所以事例中的儿子在电视上理直气壮,是有人性方面的根据的。

、怎样帮助这个家庭?怎样帮助涉及到二个判断,儿子是不是不孝,儿子是不是触犯了法律。显然,没有触犯法律,他没有打骂他父亲,虽然指责了他父亲,这不构成犯罪。爸爸给儿子洗衣服是自愿的,儿子也没有强迫他。按中国人的标准,儿子不孝肯定是了。儿子不孝主要是根据年龄层次上判断的。假设儿子只有10岁,爸爸为儿子洗衣做饭,有人指责儿子吗?所以,从年龄上判断,事例中的儿子已经不孝了。因为这个家庭的特殊原因,甚至是父亲的无意识的行为导致了这个儿子心理上只有10岁左右,社会角色尚未进化,如果这个原因找到了,应该怎样帮助这个家庭呢?从心理上帮助,从社会角色定位上帮助,既帮助父亲,也帮助儿子儿媳妇,而不是指责,惩罚。这样,我们的理论才能化为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