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定辅导主题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容易操作,课堂气氛也较活跃。⑵主体范围不宜过大。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内容,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进行辅导。主题要小,以小见大,这样师生在活动中就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定辅导目标
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辅导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三个目标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并且层层深入。
三、设计活动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级活动的形式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加以辅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辅导过程的设计:
心理辅导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结束
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
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也就是解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标准。
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那么下面我把这三个阶段依次详细讲解)
(一)导入阶段(暖身活动)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抗拒,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重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活动有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活动呢?一是要以易学易做为原则,保证人人都参与。二是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以3—5分钟为宜,过长显得拖沓,学生容易疲倦;过短则学生还未进入状态,团体氛围未能形成,不利于进入下个环节。三是暖身活动尽量紧扣主题内容。如在《声声入耳——课堂注意力训练》一课中,一位辅导老师就选择了“抓手指”这一热身活动,紧扣主题内容,实际效果也很好。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的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度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这一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
可以看出暖身活动让学生有个全身心的放松,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暖身活动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提问等等,总之要根据主题选择最适合的。 可以说,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展开阶段可以设计三个步骤)
步骤一,这个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等,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例如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这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最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这个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去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地态度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体验、相互交流中促进自身成长,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的讲话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思想,教师都应予以包容。例如我看了一节浙江某校王丽丽老师设计《情绪》这一课,首先她设计了一个关于不良情绪的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提问,如“你遇到这种事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和行为?”“你陷入情绪深渊用什么方式宣泄?”“请大家给还没有走出情绪深渊的同学想想办法,帮助他克服不良情绪。” 她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学生有个引导,而且让他们帮助有不良情绪的同学想办法,使学生回答有种安全感,更开放自己,毕竟是帮别人,没有涉及到自己本人,从而使回答更具真实性。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该环节主要是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这时采取讨论法;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时间和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可以说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 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这时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付。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在活动课结束之前,给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所得进行分享、整合,这样不仅能强化本课时的内容,还为下一主题打下基础,这一环节具有回顾和前瞻的作用。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远远不够,布置一定的作业,当然,不一定是书面作业,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鼓励学生把课程中的领悟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心理课的质量。
可以说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不仅对整堂课作总结,还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也就是说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外化出来,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玩中练、乐中学、论中理、演中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整过程,教师只有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心理健康课的粗浅认识,同时我也真诚希望与会的各位老师通过今天这次活动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我县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我深信:一杯水会感动路人,一滴水会感动小草,一片云会感动天空,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会感动每一个学生,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老师会感动整个校园!
我认为呢,亲这种事情应该就在于学生自己是否正面面对
来源于生活,能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