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之“飞鸽传书”用的是鸽子的“归巢”能力,也即鸽子能在很远的地方,识别出自己常居之巢穴,然后千里跋涉归巢。所以古代飞鸽传书,多是在某地驯养大量信鸽,然后外出差旅,行军之人带鸽子出行,待需要时放飞鸽子,然后鸽子返回驯养地,以达到传书之功效。
宋代江少虞所撰《事实类苑》中有《鸽寄书》,讲飞鸽传书之事
古诗云:袖中有短书,欲寄双飞燕。诗意以燕春去秋来,似可寄书,故偶然耳。今人则养鸽通信,皆非虚言也。虽至千里之外,从之辄能还家。蜀人有事至京师者,以鸽寄书,不旬日皆达,及贾人船浮海,亦以鸽通讯。
但是,鸽子在当时如此之便利,其养殖却颇花工夫,而且数量有限,所以专驯之信鸽极其珍贵,宋代梁克家之《淳熙三山志》言
舶鸽,似鸠而差小,谚谓:千鸠不如一鸽,言美也。编交如笙系其尾,高飞云端,声似鸣镝,而委蛇善识主人之居。舶人笼以泛海,有故,寄书放之以归。
这两段文字说明宋代开始中国就大量使用信鸽了,据传据信鸽使用的发明者是唐代名相张九龄,但是其相关文献多集中于五代以后的文人笔记,可信度不高。
但是,据唐代段成式之《酉阳杂俎》言
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
所以信鸽这种东西是由波斯商人传来的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有趣的是,国外对于信鸽最早使用的记录应当是十二世纪之巴格达,比段成式所记载之波斯使用信鸽之记录晚了200余年。
不是命令,是放开鸽子让它回家,也就是回最初的饲养地。
比如AB两地,A地向B地飞鸽传书,则A地必须有事先从B地带过来的信鸽,把信绑上,放了它,它会回到B地。
不过这种飞鸽传书扯淡成分居多,太不保险,基本都出现在武侠小说里。古时候也是有邮差的,像现在的邮递员
最近,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行为试验后宣布,他们首次明确证明鸽子具有磁性感知能力,就像简易的磁性罗盘,这让鸽子也许还有其他鸟类和海龟一样,是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的。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学专家卡杜拉.诺拉博士在教堂山艺术科学院说:“关于鸽子能够识途的能力有两种主要的理论:一种是鸽子靠嗅觉找到回家的路;另一种是在它们的脑中有一个磁力图。我们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后一种理论。当然,这一理论还需进一步的证明。”
所以说 鸽子是不用训练的,只要你把它 放出去 他就能找到家 但是距离 不能太远
微风每吹拂一次,清瘦的野菊就长了一分,它不会举起旧年的忧郁,也不会因花朵太小而羞涩,只要有一个虔诚的眼神,野菊花,就情切切地盛开在广阔的视野,开得如此认真,如此磊落,象模象样地哼着青春的歌,唱着天地得失两相宜。生命如此,怎不让我喜欢?!
谁说花无百日红?野菊花就让它细小而又平凡的花朵,一朵追着一朵地开放,直到冰天雪地中,还在枯枝上摇曳着不屈的黄和白!“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