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0.8~2.1微米,宽0.35~1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
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此病在我国各地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预防高温季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增氧底保净等改良水质的药物,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定期泼洒外用消毒剂,如二溴海因、杀灭海因Ⅱ等,预防病原菌的生长。治疗内服使用溃疡停或菌毒杀星、三黄散加鑫洋稳C的合剂,连喂3~5天;外用鑫醛速洁、聚维酮碘溶液、鑫氯50和二氧化氯等。在治疗的同时,使用微生物制剂或者增氧底保净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病原菌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0.8~2.1微米,宽0.35~1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此病在我国各地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预防高温季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增氧底保净等改良水质的药物,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定期泼洒外用消毒剂,如二溴海因、杀灭海因Ⅱ等,预防病原菌的生长。
治疗内服使用溃疡停或菌毒杀星、三黄散加鑫洋稳C的合剂,连喂3~5天;外用鑫醛速洁、聚维酮碘溶液、鑫氯50和二氧化氯等。在治疗的同时,使用微生物制剂或者增氧底保净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病原体是产气单胞菌。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裙边、四肢基部及腹板上有数个芝麻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随后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此时用手挤压,可挤出像粉刺样、易压碎、伴有腥臭气味的浅黄色颗粒或脓汁状的内容物。解剖观察,病鳖皮下、口腔、喉头及气管内有黄色黏液,肺、肾、肠道充血,体腔亦多黏液。
预防措施①定期消毒鳖池,定期投喂溃疡停等抗菌类药物;②定期用光合细菌等调节水质;③保证饲料质量,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鑫洋稳C、肝胆利康散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药物。
治疗措施①全池泼洒鑫醛速洁,内服溃疡停和鑫洋稳C的合剂;②全池泼洒二氧化氯,内服三金鳖康;③给病鳖按每千克体重15万~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注射青霉素、庆大霉素。
【预防】(1)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或用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 15~30分钟,或者用2%~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20分钟。
(2)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及时杀灭鱼体表寄生虫;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治疗】(1)发病后可用磺胺类药物内服,如磺胺甲基嘧啶(SM)、磺胺二甲嘧啶(SDM)或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等每天100~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第一天用量是每千克鱼用药200毫克,以后每天用药100毫克,连喂5~7天。
(2)抗生素类药物内服,如氟苯尼考、沙拉沙星等每天10~2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连喂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