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的最后一个春天,皮尔·卡丹的金发碧眼女模让中国人首次领略了时装的魅力,而当时回敬皮尔·卡丹的却是一个“内部观摩”的“冷板凳”。
1979年3月,东北大地乍暖还寒,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不久,放眼中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蓝海洋”,不论男女老少,灰黑蓝成为主流色彩,衣服样式也并无多少变化。
然而,细心的中国人不难发现,爱美的姑娘们的粉红色纱巾或灰蓝色罩衣下不时露出的花布内袄,向世界昭示着中国时装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这个春天的信息向皮尔·卡丹预示了古老大地的新生。皮尔·卡丹一向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他看好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于是才在中国的古都北京举办一系列时装作品展示会。
他要借助中国给他带来的“春风”,让PC品牌这枝春花在神州大地上开得鲜艳而长久,而“模特表演”,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啻是“天外来客”。
“时装模特”这一舶来语,开始进入中国人的思维。然而,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并非一场模特表演所能融化。皮尔·卡丹的“中国时装心”遭到冷遇。
这位在世界建起闻名遐迩的“卡丹帝国”,可点石成金的时装大师,并没因在中国遇到“寒流”而退缩。
“万事开头难。”皮尔·卡丹深谙这句中国古语的深意。他认准了的事,就绝不会因一时的艰难而轻易放弃。在他举办过时装表演会后,他就感受到了他的影响力所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