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都比较高?

RT
2024-10-29 23:28:2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第一,发展中国家没有长久发展所形成的中产阶级层,受教育的程度差别较大。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以及再分配制度不完善,没有把财富充分的二次分配。
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管和运行等有漏洞,并且没有如同发达国家那样充分的发展个行业,往往是低级的和初始阶段的加工。

首先,中国基尼系数在1988年达到0.35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在去年写的文章中说,198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25,这个数字应该是相对权威的。三年后猛增到0.35,让人吃惊。虽然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实施价格双轨制,一些官倒发了大财,但是这对基尼系数影响会不大。因为对基尼系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除以一个原斜边变成弧形面积的值,也就是说必须是少数人占有总财富很大比例时才会偏高。1988年前后私营企业主还很少,很难占有很多财富。而官倒数量是有限的(权力机会),可获取的利润仅仅来自商业物资,因此不可能使基尼系数3年提高10个百分点。短期提高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百分点的国家很少,典型的是俄罗斯。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资料,1990年俄罗斯基尼系数0.2左右到1993年前后竟然猛增到0.496。原因是休克疗法迅速让大部分国有资产变成少数人私有。通过普京严厉打击俄罗斯富豪,2005年已经下降到0.38。而中国的改革是所谓渐进改革,私有经济高速发展是九十年代,主要是通过农村乡镇企业“改制”、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和国企“改制”等完成的。而中国基尼系数大幅提高也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1985年前后中国基尼系数在0.25是可信的。因为在苏东解体,中国改革前,前社会主义国家基尼系数一直是世界各国最低的。苏东基本在0.2左右,中国、越南在0.25左右。因为苏东国家(包括古巴、朝鲜)没有城乡收入差别,苏东很多国家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甚至高于市民。改革初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所谓“万元户”,但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低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因此0.35的基尼系数肯定是高估了。

贫道在乎1988年基尼系数数字的原因是因为0.35不可能是公有制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基本状况。爱国者网友单举1988年这个可疑的研究成果,就使公有制社会的基尼系数一下子提高十几个百分点,接近了一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其实,由于东欧国家在保留改制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比较多,即使到他们反水后,基尼系数也不高。比如,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6》数字,波兰1992年为0.27,保加利亚为0.30,乌克兰为0.28(2005)。

如果从不同类型国家分析,世界上基尼系数国家在90年代前大致是这样情况:

社会主义国家基尼系数最低,哪怕就“共同贫穷”也罢,反正很“共同”。苏联和东欧、古巴、朝鲜等国大约在0.2左右,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收入平均时期。中国这个时期基尼系数大约在0.25左右,原因是中国有明显的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大约在2.5比1左右(六七十年代平均。2009年为3.3比1。中国统计年鉴。)

发达国家其次。大约在0.25-0.35左右。其中0.25的只有日本在90年代初期,中产阶级化最高时期达到了这个指标。九十年代初期德国为0.30,法国、荷兰、西班牙为0.33,意大利为0.27,英国为0.36,澳大利亚为0.35,加拿大为0.32,美国最高为0.41。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产阶级化还很高的时期,也没有达到过社会主义国家达到过的水平。新世纪初,虽然德国从0.30降到了0.28,被爱国者网友很专门地引用了,但意大利从0.27上升到0.36,加拿大和西班牙都上升了。而日本缺少新世纪的数据,从日本中产阶级大幅减少情况看,应该在0.28以上。

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通常偏高。但也分两类:

一类是欧亚大陆和北非发展中国家,一类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美国家。欧亚大陆和北非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大约在0.32-0.45之间。低于0.4的国家有韩国(0.32)、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南亚所有国家、中近东及撒哈拉以北国家。高于0.4的国家有新加坡、泰国、菲律宾(0.44)、柬埔寨等。

另一类是所谓“失败的国家”,包括进入70年代后经济基本停滞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80年代和世纪之交经济社会破败的所谓“拉美化”国家。这些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高于0.45,大致维持在0.5左右。南非0.58,巴西0.55,阿根廷0.50,委内瑞拉0.47。

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国家就是中国。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中国是0.47(2004年),但由于中国高收入群体黑色(贪污受贿)和灰色(非税收入)过高,实际应该超过了0.5,也就是说达到了“失败国家”的水平。

只有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面了解各种类型国家基尼系数情况,才能议论这个问题。爱国者网友缺少这个部分。挑出部分数据进行论证,在学术研究上就叫“造假”。

其次,关于中国基尼系数过高是“我们的私有制存在不规范造成的”这个结论,也是很难成立的。

什么叫“规范私有制”?是不是美国最规范?如果是,那么美国0.41的基尼系数是偏高的,不大多数非失败国家的发展中国家都高。那么欧盟国家是?欧盟国家所谓规范私有制,其基本特点是政府拿走了国民收入的40-50%进行再分配,而且绝大部分是通过累进制的所得税,累进制的财产税从富裕群体手中拿走的。没有这么大比例的财富二次再分配,一次分配中无论如何都是资本拿走得多,劳动者拿走的少。不谈这种“非市场手段”,不谈“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说什么“规范私有制”就有些妄言所有制问题的嫌疑。

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西方国家为什么有能力,有条件进行这样的再分配。发展中国家怎么只要这样做就是“共同贫穷”?这个问题不考虑,说“规范”就有些滑稽。上世纪中叶殖民化结束后,西方国家不得不寻求通过扩大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增长。这个时期西方在社会主义运动日益高涨的逼迫下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二次分配手段的“体制改革”。于是创造了一批收入颇丰的中产阶级。他们收入高,需求旺,比重大,就支撑了一个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由于这个时期西方国家本身就富裕,而且他们本来就占有世界80%左右的资源和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一旦实施平均化的分配政策,能够实现“共同富裕”。1950-1970年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对于人均收入很低的中国来说,平均化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

1980年前后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混乱,这当然都是美元与黄金脱钩闹的。但90年代开始,随着苏东反水,中国改革,一次新的全球化运动开始了。其实,1500年以后全球化就开始了,只是在二战后到1990年前后被社会主义给打扰了一下。新的全球化就意味着西方国家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利用品牌优势,以用他们制定的经济规则再一次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全球化开始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而是开始扩大了。尤其是美国,利用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通过金融手段获取财富的能力是没有人能比的。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80年美国居民来自金融的收入占总收入28%,1990年上升到34%,2005年上升到47%!美国人接近一半收入都是通过虚拟经济获得的。如果这就是“规范私有制”,那么连英国、德国、日本都只能看着。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就是为美国人腰包里添钱的主,怎么“规范”成美国?

回答2:

第一,发展中国家没有长久发展所形成的中产阶级层,受教育的程度差别较大。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以及再分配制度不完善,没有把财富充分的二次分配。
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管和运行等有漏洞,并且没有如同发达国家那样充分的发展个行业,往往是低级的和初始阶段的加工。

首先,中国基尼系数在1988年达到0.35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在去年写的文章中说,198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25,这个数字应该是相对权威的。三年后猛增到0.35,让人吃惊。虽然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实施价格双轨制,一些官倒发了大财,但是这对基尼系数影响会不大。因为对基尼系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除以一个原斜边变成弧形面积的值,也就是说必须是少数人占有总财富很大比例时才会偏高。1988年前后私营企业主还很少,很难占有很多财富。而官倒数量是有限的(权力机会),可获取的利润仅仅来自商业物资,因此不可能使基尼系数3年提高10个百分点。短期提高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百分点的国家很少,典型的是俄罗斯。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资料,1990年俄罗斯基尼系数0.2左右到1993年前后竟然猛增到0.496。原因是休克疗法迅速让大部分国有资产变成少数人私有。通过普京严厉打击俄罗斯富豪,2005年已经下降到0.38。而中国的改革是所谓渐进改革,私有经济高速发展是九十年代,主要是通过农村乡镇企业“改制”、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和国企“改制”等完成的。而中国基尼系数大幅提高也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1985年前后中国基尼系数在0.25是可信的。因为在苏东解体,中国改革前,前社会主义国家基尼系数一直是世界各国最低的。苏东基本在0.2左右,中国、越南在0.25左右。因为苏东国家(包括古巴、朝鲜)没有城乡收入差别,苏东很多国家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甚至高于市民。改革初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所谓“万元户”,但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低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因此0.35的基尼系数肯定是高估了。

贫道在乎1988年基尼系数数字的原因是因为0.35不可能是公有制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基本状况。爱国者网友单举1988年这个可疑的研究成果,就使公有制社会的基尼系数一下子提高十几个百分点,接近了一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其实,由于东欧国家在保留改制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比较多,即使到他们反水后,基尼系数也不高。比如,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6》数字,波兰1992年为0.27,保加利亚为0.30,乌克兰为0.28(2005)。

如果从不同类型国家分析,世界上基尼系数国家在90年代前大致是这样情况:

社会主义国家基尼系数最低,哪怕就“共同贫穷”也罢,反正很“共同”。苏联和东欧、古巴、朝鲜等国大约在0.2左右,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收入平均时期。中国这个时期基尼系数大约在0.25左右,原因是中国有明显的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大约在2.5比1左右(六七十年代平均。2009年为3.3比1。中国统计年鉴。)

发达国家其次。大约在0.25-0.35左右。其中0.25的只有日本在90年代初期,中产阶级化最高时期达到了这个指标。九十年代初期德国为0.30,法国、荷兰、西班牙为0.33,意大利为0.27,英国为0.36,澳大利亚为0.35,加拿大为0.32,美国最高为0.41。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产阶级化还很高的时期,也没有达到过社会主义国家达到过的水平。新世纪初,虽然德国从0.30降到了0.28,被爱国者网友很专门地引用了,但意大利从0.27上升到0.36,加拿大和西班牙都上升了。而日本缺少新世纪的数据,从日本中产阶级大幅减少情况看,应该在0.28以上。

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通常偏高。但也分两类:

一类是欧亚大陆和北非发展中国家,一类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美国家。欧亚大陆和北非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大约在0.32-0.45之间。低于0.4的国家有韩国(0.32)、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南亚所有国家、中近东及撒哈拉以北国家。高于0.4的国家有新加坡、泰国、菲律宾(0.44)、柬埔寨等。

另一类是所谓“失败的国家”,包括进入70年代后经济基本停滞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80年代和世纪之交经济社会破败的所谓“拉美化”国家。这些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高于0.45,大致维持在0.5左右。南非0.58,巴西0.55,阿根廷0.50,委内瑞拉0.47。

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国家就是中国。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中国是0.47(2004年),但由于中国高收入群体黑色(贪污受贿)和灰色(非税收入)过高,实际应该超过了0.5,也就是说达到了“失败国家”的水平。

只有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面了解各种类型国家基尼系数情况,才能议论这个问题。爱国者网友缺少这个部分。挑出部分数据进行论证,在学术研究上就叫“造假”。

其次,关于中国基尼系数过高是“我们的私有制存在不规范造成的”这个结论,也是很难成立的。

什么叫“规范私有制”?是不是美国最规范?如果是,那么美国0.41的基尼系数是偏高的,不大多数非失败国家的发展中国家都高。那么欧盟国家是?欧盟国家所谓规范私有制,其基本特点是政府拿走了国民收入的40-50%进行再分配,而且绝大部分是通过累进制的所得税,累进制的财产税从富裕群体手中拿走的。没有这么大比例的财富二次再分配,一次分配中无论如何都是资本拿走得多,劳动者拿走的少。不谈这种“非市场手段”,不谈“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说什么“规范私有制”就有些妄言所有制问题的嫌疑。

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西方国家为什么有能力,有条件进行这样的再分配。发展中国家怎么只要这样做就是“共同贫穷”?这个问题不考虑,说“规范”就有些滑稽。上世纪中叶殖民化结束后,西方国家不得不寻求通过扩大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增长。这个时期西方在社会主义运动日益高涨的逼迫下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二次分配手段的“体制改革”。于是创造了一批收入颇丰的中产阶级。他们收入高,需求旺,比重大,就支撑了一个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由于这个时期西方国家本身就富裕,而且他们本来就占有世界80%左右的资源和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一旦实施平均化的分配政策,能够实现“共同富裕”。1950-1970年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对于人均收入很低的中国来说,平均化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

回答3:

我在一个网站看到20美元,在各国能买到多少吃的,看到瑞典连一块肉都买不到,当它却是幸福度最高的,而我们中国却能买到几斤肉,基尼系数代表的是分配公平度,中国食物价钱太低了,代表农业非常不公平,所以,中国基尼系数很大。

回答4:

一般来说,民主国家的基尼系数较低,专制国家的基尼系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