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身教胜于言传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责怪自己的孩子,却从来不会问问自己,我们应该学着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根源在哪里?
下节,为什么我们说身教胜于言传(更多内容so:指北针教育聂老师)
父母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做到不吼不叫呢。把零吼叫当作一种使命,我们应该,把教育孩子时的关键点,放在如何,安抚自己的焦虑情绪上,吼叫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走向极端,不是叛逆就是懦弱,其实这也是我们为何把零吼叫当成教育使命的根本原因。孩子成绩差怎么办?全科优能学习法让孩子秒变学霸。(更多内容:指北针教育聂老师)
罗素曾说过:“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父母,是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名称,它的伟大体现在各个方面。父母是伟大的,她(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例如:一天晚上,整栋小区突然停电,而那时却是每个学生完成作业,完成任务的时间,突然停电,无疑给他们制造了麻烦,他们自然是去找父母,向他们询问该怎么办,当然每位父母家长的做法可能都不同,一位母亲直接让她的孩子,明天早上起来再写,这听起来很正常,但是另一位母亲,她的做法,她的回答就完全不同了,她要求她的孩子继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停电不行啊,停电写不了作业了啊,怎么办呢?她叫来了孩子的父亲,然后让自己的孩子先去自己的房间,原来母亲叫来了父亲,然后和她一同给孩子打手电筒照亮,让孩子在不伤害眼睛的情况下,正常的完成任务,仅仅是这一件小事,但我觉得对孩子的影响是意义非凡的。
第一对父母的做法,可能给孩子带来做事拖拉的习惯,当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会认为,虽然现在没有条件让我完成作业,但我可以等到明天再来完成。第二对父母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多余,但是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却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仅让孩子养成及时完成任务的习惯,还能让孩子明白,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要及时的开动我们的脑筋,想办法来解决困难。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做呢?其实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为人处事方面都要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这样,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样子样,全在父母展示给孩子什么样!
我们常有疑问:孩子犯错了,我们该如何处理?所以,我们今天就以最常见的事情举例子,如果孩子打碎了杯子,父母该怎么办。“杯子”可以替换为任何一种被孩子损坏的东西,或者孩子的某一个父母们不允许的行为。
读完此文,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全在父母展示给孩子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愤怒,孩子就学会愤怒;如果我们悲伤,孩子就学会悲伤;
如果我们冷漠,孩子就学会冷漠;如果我们惊慌,孩子就学会惊慌;
如果我们镇定自若,智慧化解,孩子则能学会爱的方法以及基本的生存之道。
NO.1 【1.5岁之前】小宝宝不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事情不可怕,但是有危险
情景:宝宝刚打碎了一个瓷杯子。父母表现较平静。宝爸观察到:孩子似乎有点奇怪杯子摔成两半的样子,试图把它们再放在一起。于是说:“小心割破手,出血。”然后走到宝宝身边,把两半杯子,拼在一起,说:“你看,原来是这样的,完整的才可以装东西。现在砰,碎了。”
情景里头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对小宝宝而言,他们犯错误,多是好奇心驱使。如果父母暴力相向,就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如果父母生气或冷处理,则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容易造成孩子对类似问题的胆怯、回避。而且,两种方式都教不会孩子正确认知事物、恰当面对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做:
1告诉孩子:这件事不可怕,爸爸妈妈也有时候不小心,会打碎杯子。
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安抚孩子的情绪,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等。因为孩子对物品的材质没有任何概念,他们会以为和自己的小玩具一样结实。有的孩子还会被杯子破碎的声音吓到。
2打碎了是有危险的,需要父母第一时间处理危险。小宝宝没有能力处理,父母要做给孩子看。
父母不应大惊小怪,而是告诉孩子事实如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比如看到碗,告诉她:拿稳,碎了会伤到手。于是,孩子就会在拿住碗的时候,也会很小心,走路明显要慢。
不少妈妈在孩子探索期,一面不想限制孩子的体验过程,一面担心孩子搞破坏,或者伤到自己之类,于是矛盾重重。其实,在孩子探索之前,父母就应该做好准备,因为让孩子去探索和尝试,就一定会产生破坏。一些贵重物品或者危险物品,该收就提前收起来。一般的日常物品,该让孩子接触就接触,只需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即可。一次孩子记不住,那耐心些,多说几次,演示给孩子看,孩子肯定能学会。
NO.2 【2-3岁】宝宝故意的?
应对策略:先共情,再为孩子寻找其他表达方式
情景:小宝想喝果汁,而不是白开水。可是妈妈偏偏给她倒了白开水。于是孩子一生气,把杯子从桌上推掉,砰地一声,碎掉了!孩子一愣,然后大哭起来。妈妈强压怒火,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冷着脸开始收拾残局。
情景中的妈妈,采用了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不恰当?妈妈生气的表现和行为,等于直接武断地评定:孩子不过是在无理取闹,于是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式应对。此做法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意愿,一般只会让孩子闹得更凶。许多坏脾气的倔强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而且,冷处理的方式,属于完全撤离关爱,忽视孩子的情绪,只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且学不会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时,该用怎样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和舒缓自己的情绪。
正如之前说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倔?很多时候,是父母把孩子逼到那个份儿上的。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懂得自己的需求,那么孩子不会那么歇斯底里。
由于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就一直坚持哭闹,认为也许能达到最终目的。他们闹脾气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期待着父母的安抚、表达他们的共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
1表达共情。
比如尝试去猜测,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可以应用的句式是:你是不是(很想喝果汁?)你是不是(喝不到果汁)很伤心?
有时候父母真不明白孩子内心想法的话,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有时候猜不到你想什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样我才能明白。要不然妈妈实在搞不懂,妈妈也很笨。
2收拾残局给孩子看,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排解情绪。
比如,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的时候,鼓励孩子表达出来。为了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适度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也有妈妈有疑问,如果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孩子仍然对于自己之前想要的东西念念不忘,而我们又不能一味满足怎么办?
孩子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时,不拒绝,但是帮孩子做好“排序”。即不直接通过说“不”的方式去限制,而是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妈妈不让他们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此教会孩子学习等待。
通用句式:不是……而是……
例如:
不是妈妈不让你吃糖,只是要到饭后才能吃。
不是不让你玩水,只是得要去卫生间里面玩儿才行。
若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或者稍后会得到满足,孩子也不愿意哭。若孩子已经养成爱发脾气的习惯,那要先教会孩子正当的发泄办法,提供一些可以供摔打的枕头、柔软玩具等,但不要期待说一次就奏效。然后再一步步改变父母应对孩子日常需求的方式。
NO.3【3岁以上】孩子不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不发火,问清楚,陪同解决问题
情景:孩子收到一个礼物,很兴奋,手忙脚乱地在茶几上拆包装。一不小心碰到了边上的一只杯子,掉地上,碎了。孩子一下子紧张地看着不远处的爸爸。爸爸问:不小心碰到了?孩子点头。爸爸说,没事,没伤到吧?爸爸帮你拿东西,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干净,不然会割伤人的!
情景中的这个爸爸的做法是正确的。
孩子大多数时候不是故意犯错的。父母一般都能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3岁以上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完全可以沟通。所以就算事情原由不明,父母首先要做的也是不发火,先问清楚再做处理。否则,只会让孩子距离父母越来越远,而且造成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做:
1提问:怎么了?你没有受伤吧?以倾听的方式介入,同时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
孩子不是故意犯错的时候,有时背后还会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在家里把一个名贵花瓶打碎了。她很庆幸,自己第一时间压住了火,先问一句,怎么了?最后得知,母亲节快到了,孩子想去够存钱罐,去给妈妈买围巾。结果孩子平衡没把握住,把花瓶给碰倒了。
2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引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
要记得:父母过程中要陪伴,并且做完后要鼓励表扬。即父母跟孩子在一起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直到问题解决。要有开始,有结束。
最忌讳父母半中间介入,劈头盖脸训一顿孩子,既无引导,后面也没陪伴。如此,孩子永远学不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知道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如此:孩子8岁仍然没法上学。妈妈经常为了孩子调皮犯错误打孩子,而且不顾场合,当着众人的面儿仍然打。结果孩子在学校里就总是打人,学校直接没法收他,给遣送回家。再之后,不管什么情况,妈妈上来就是问:你错了没?你承认不承认你错了!又是一顿打。
妈妈的做法等于一直在谴责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前期没有接纳、询问,而是批评;中间没有支持、陪伴,而是置之不理;最后又不管事情解决的结果和孩子的收获,下回再遇到问题,照旧暴力。一味用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只学会用暴力的方式与人相处。
但凡正确做法,步骤基本都是安抚孩子情绪,同时引导孩子参与收拾残局,学着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NO.4【3岁以上】孩子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关注孩子的情绪,找到正确解决办法,一起处理残局,并做总结
情景:孩子故意把杯子摔碎。妈妈开启了唠叨模式说:这是玻璃,一摔就碎,很危险的啊,扎手扎脚很痛的啊,走开离远一点,妈妈要打扫了,要想体会摔东西的感觉去摔塑料和枕头吧。 然后孩子又把一只碗也碰到了地上。妈妈继续说:完了,又不见了几块钱,你能不能摔那个塑料碗呢?而且一定要摔吗?不吃了可以轻轻放到桌子上啊!你又没碗吃饭了吧?
尽管妈妈态度平和,甚至是面带微笑,但是孩子的情绪依然没有得到舒缓,耍赖地躺在沙发上,不愿意吃饭。
情景中,妈妈明明知道孩子是有情绪的,却偏偏忽略掉了,她的处理方式最大问题就在这里。
其实意识到孩子是故意的,就要先去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碎掉的杯子碗。
就上面情景里妈妈的唠叨而言,有研究发现,妈妈越啰嗦,男孩子叛逆越明显。因为男孩是视觉系统的动物,女孩是听觉系统的动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时候,女孩看起来更听话。
所以,面对大孩子的故意犯错行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1客观表达父母的看法。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也知道你是故意摔这个碗的,如果你觉得解气,我还会给你其他可以摔的东西。(因为心理学研究显示:摔打一些易碎的、有声音的东西,其实是可以解压的。所以,如果孩子有情绪,那可以告诉孩子,以后可以通过摔枕头、摔塑料玩具等代替。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排解情绪的其他办法。)
2倾听孩子,找到孩子为什么这么生气的原因。
可以直接询问孩子:是因为妈妈没有关注到你的需要还是什么呢?你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3等孩子冷静下来,带孩子收拾残局。
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可以带着孩子收拾整个残局,让孩子知道父母有照顾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犯错后换来的是一顿打骂或者不管不顾。因为孩子在此时应该是差不多冷静下来的状态,可以进行这一步骤。
4事后,妈妈要和孩子就此事进行一个总结提炼。
尤其要确认,孩子是否遗留有长期被父母忽略的情绪问题未得到解决。有时候,孩子犯错误就是想引起大人关注,那父母就需要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在对理财教育的相关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消除一些认识误区之后,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即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在对孩子开展理财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金钱观念与理财习惯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嘉嘉的父母在一家商场里开店做服装生意。每到休息日幼儿园放假时,父母就把6岁的嘉嘉接到店里来玩。在店里,嘉嘉经常看到客人买衣服时和父母讨价还价的情景。而每当卖出一件衣服后,父母就毫不顾忌地在嘉嘉面前进行总结,比如“卖得太亏了,应该再加10块钱”,“没想到那件衣服挣了50块钱”,甚至是“买不起还在这里瞎看,真讨厌”,或者“那个人真傻,连砍价都不会,笨蛋”……
慢慢地,嘉嘉竟然也学会了根据客人的“表现”对人家品头论足。有一天,有两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了店里,看了很久还没有决定买哪件衣服。嘉嘉就偷偷地跟妈妈说:“妈妈,他们两个人一定没有钱,我们不要把衣服卖给她们,快让她们走吧。”
本来,“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应该是纯真而美好的,然而,因为长期面对很现实的成人世界,加上“大人”没有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以至于6岁的小孩子也学会了“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根据有没有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不但是对孩子理财教育的大忌,而且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和未来的人格塑造是十分有害的。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更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当家长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或不能做什么时,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判断。
是的,“良好的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优秀的父母是最理想的老师。”当一个孩子行为表现良好时,人们常说:“这个孩子家教真好。”家教代表了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也让我们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了父母真实的一面。
理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小问题:
(1)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庭是个人生命的摇篮,也是教育最早、最重要的机构。在耳闻目睹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人格成长最先、最有力的塑造者。父母应该注意个人言行,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引导。
小龙上小学二年级,爸爸王勇是一家知名新闻机构的记者,工作多年来结识了很多“有头有脸”当然也很有钱的人物。这些朋友经常会邀请爸爸参加一些高档聚会、文艺演出、游泳等活动,而王勇每次参加完活动回来,都要向妻子和孩子描述场面多气派、饭局多少高楼,最终谁谁花了多少钱潇洒地买单……每次小龙都听得睁大眼睛和嘴巴。
渐渐地,小龙的妈妈发现小龙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每星期留给他的零花钱常常很快就花没了,而且一用完就向妈妈要。妈妈觉得很奇怪,就询问小龙的钱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小龙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有一天偷偷和两个同学去了一次肯德基;有一次终于“狠心”买了自己一直想买的很贵的漫画书;还有一次是和其他同学一起,给一位过生日的同学买了一大蛋糕,还郑重其事地送上了一份生日礼物。
看到妈妈有些不高兴,小龙小声地为自己辩解:“爸爸都经常出去玩,而且每次花那么钱,我花的钱要比爸爸少多了呢!”
原来,是爸爸的“奢侈”行为刺激了小龙,最终成了小龙的模仿对象和“奢侈”的理由。
也许,小龙的爸爸参与的都是一些正当的人际交往活动,但他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呢?毕竟,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啊!
(2)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
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但不是全盘替代,合理的关爱与训练,才能调教出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俗话说:“流汗的钱不会跑,流汗的孩子不会倒。”说明了勤俭乐观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3)从启发中引导孩子感恩惜福
引导孩子感知别人的爱。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会误以为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和奉献是应该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体会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4)培养孩子关爱他人
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心他人,并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
以上4个问题,会给孩子性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影响。在经济方面,家长的启蒙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经济问题成了家庭争吵的导火索,那子女很可能会继承父母的行为,父母应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给子女作出表率,切不能用钱来补爱、溺爱,否则会埋下唯利是图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