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民种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牵好的线索和格子,整齐地种植到水田里。这个方法在我国沿用了约三千年。插秧的缺点一是劳动强度大,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最多能插一亩地;二是受力不同,秧苗深浅不一,水稻产量低下。20世纪,我国开始了一项重大的农业变革——应用抛秧技术,把培育好的秧苗“随便”扔到水田里,结果彻底解放了生产力。据说当时一个小孩一天就能抛秧10亩水田,且实现了增产增收。插秧还是抛秧?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这似乎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训。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抛秧却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护它的自然生长。其实教育也同此理。
现在的教育如同“插秧”,所有的上课、作业、考试,唯一的目的就是考高分,考取更好的学校。家庭教育更是如此,父母给孩子定好了各种各样的计划,甚至帮孩子设计好了未来,孩子生活得如同一个牵线木偶。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时响鼓还需重锤敲。然而,如何让孩子懂得规矩,这是一个艺术的过程,而非靠强制的手段。长期以来,我们还习惯将学生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正常学生和问题学生。狭隘的标准,将原本自在生长的生命套上模具,按照特定方向长大。渐渐地,我们的孩子也认同了这种生活,只不过变得越来越沉默、焦躁、茫然,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教育,呼唤回归抛秧式的手法!
水稻插秧时期,要根据所用秧苗类型(小苗、中苗或大苗)、当地安全插秧期和安全抽穗期等来确定,原则上要抓准农时,适期早栽,即在安全生育范围内宁早勿晚。时期早栽,能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有效分蘖,争得低位分蘖,使稻株在穗分化前积累较多物质,有利壮杆、大穗、增产。而且早栽还可调节劳动力与农机具确保插秧质量。寒地旱育苗水稻,是抗御低温冷害、实现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根据早熟水稻类型品种的特性,黑龙江省旱育插秧早限期以当地气温稳定达12—13℃,低温达14℃时即可开始插秧,一般为5月中旬初。据多年插秧期试验资料,在黑龙江省水稻插秧以5月15到25日为高产插秧期,随时间拖后,产量明显降低,以5月15日插秧的产量为100,5月20日插秧的产量为94,5月25日插秧的产量为90,5月30日插秧的为79.9,6月5日插秧的为79。近几年狠抓适期早插,提出不查5月26日秧,全部插在高产期内插完。由于适期早插,到5月末已经进入分蘖,有效穗数增加,抽穗其略早,结实率高,粒重增加,不仅稳产高产,而且保证稻米品质,是寒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的一项基本措施。
肯定插秧好!插秧根系与泥士结合好,更易成活,而且成排成行更易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