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想想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做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个你自己翻教材吧,我国的教材对此有很多的解释的按 “辩证唯物主义超越其他唯物主义”的要求,应该是指辩证法相较于形而上学等其他唯物主义体系的优点。注意不要去找唯心主义阵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