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结合这一特点,阐述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问题).

2025-03-21 11:31: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将中国繁荣发达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发展,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

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佛学水平超过了印度,并使中国取代了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禁较少,又使这时的科学技术、天文历算进步突出,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诗、词、散文、传奇小说、变文、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有巨大成就,并影响着后世与世界各国。



扩展资料

隋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方面废除北周的六官,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去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

经济方面,减轻刑罚与徭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人口调查以掌握赋税来源,统整货币与度量衡以整顿贸易环境。均田制和输籍之法使农民摆脱地主的控制,转化成国家的编户,成为隋朝农业成长的原因。隋文帝提倡节俭,对自己的皇子也不准过分挥霍。

这些都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使得隋前期财富迅速累积丰裕。由于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长安、洛阳官仓里储粮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同时手工业有新的发展,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洛阳的商业盛极一时,居住着数万家富商,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

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

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世勣和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唐五代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唐

回答2:

1、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封建社会的繁荣。
1)政治方面: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军事制度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兼并更加集中。
3)民族关系:隋唐时期加强了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2、
1)国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2)政府要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
3)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4)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国联系。

回答3:

(2017·黄冈)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回答4:

首先君主自己本身应该是要做到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再后来就是应该要鼓励人民劳动生产几千万劳役负担,创一些比较先进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