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步骤: ①菌悬液的制备:如果用于分离的样品是水样液体则不需此过程,即可直接作为菌悬液。固体样品如土壤、泥等,则需制备菌悬液。具体做法是:称取样品1g,放入盛有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震荡5分钟充分摇均,使细菌分散。这样将样品稀释成为10-2菌悬液。 ②稀释:接10倍稀释法把制备好的10-2菌悬液稀释到10-8(液体样品稀释到10-6)。 取6支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编好号从10-3~10-8(液体样品从10-1~10-6)。用无菌移液管从10-2菌悬液中吸取1ml,放入编号10-3的试管中(无菌操作),用手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头吸吹三次(吸入时一次比一次液面高),目的是将移液管中的菌悬液全部洗下并混匀,制成10-3菌液。用同一支移液管吸1ml10-3的菌液,放入编号10-4试管中混匀,重复以上操作制成10-4菌液。依此类推,直到第六管即编号10-8的试管,制成不同稀释度的菌液。 ③接种:难备好经灭菌的、温度为45~50℃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40ml;经灭菌的培养皿(直径9cm)九套,分别标上10-6,10-7,10-8(每个稀释度三套),即做三个重复。 用经灭菌的移液管吸取1ml菌液,倒入相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然后即可倒入培养基15ml(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太高易把菌烫死,太低则易凝固)。倒入后立即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与菌液充分混匀,立即静止,水平放置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制成平板。注意在培养基冷却过程中不能摇动培养皿,否则培养基表面会凹凸不平。上述过程都进行无菌操作。 ④培养观察:将制作的平板放入30~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天。通过培养,即可见平板上长出各种不同的菌落。选择所需要的单个菌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后,进行镜检,如无杂菌,即成为纯种;如有杂菌,可再稀释分离,直到纯种。 稀释分离方法总结。 (2)平板画线法:分离纯化菌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依据是,通过用接种环连续画线的移动过程中,使混杂的细菌分散开,经过培养,分散的单个细菌繁殖成单个菌落。 制作平板方法同稀释法,但是必须提前倒好,充分冷却后方可使用;并且表面必需光滑,厚薄均匀;培养基用量要比稀释法厚一些,每皿约20ml左右。接种使用接种环沾取待分离的混杂菌液(或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少许),然后在平板表面一侧作第一次平行画线(无菌操作),画线占培养皿总面积的1/3即可。第一次画线完成后,左手把平板转动70°角。第二次画线是用接种环划过第一次画线部分,即是把第一次划在平板上的菌液作为菌源,画线方法与面积同第一次。然后再转动70°角,灼烧接种环后做第三次画线。画线时注意不要把培养基划破,最后一次平行画线不要与第一次画线相接,否则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几种常用画线方式: 画线完毕后,将平板倒置于恒温箱中培养,待长出菌落后进行观察,方法同稀释法。 2.细菌的计数:除了对细菌进行观察外,有时还要调查各种样品中的细菌数量。如对水污染程度的调查、水质标准的调查及食品卫生的检查等。细菌的计数方法一般有显微计数法和菌落平板计数法。 (1)显微计数法:利用血球计数器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常用的计数方法。血球计数器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载玻片上有四条槽而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而且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两个半边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分成9个大格,中央的大格是计数室。 计数室的刻度有两种:一种是由25大格组成,每个大格又分成16个小格,25×16=400小格;另一种是由16大格组成,每个大格又分成25个小格,16×25=400小格。两种的总体积均为0.1mm3。计数器的构造如图4-5和图4-6所示。 计数方法:25×16的计数器,显微镜下数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中央共五个大格,即5×16=80小方格的细菌数。若80小格的细菌数为A,则每毫升菌液的含菌量=A×400/80×10×1000=50000A;16×25的计数器,显微镜下数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共四个大格,即4×25=100个小格的细菌数。若100小格的总菌数为A,则每毫升菌液的含菌量=A×400/100×10×1000=40000A。 (2)平板菌落计数法:因为每个活的细菌在平板上繁殖都能形成一个菌落,即平板上的菌落数等于接入平板的活菌数。如果待测的样品细菌稀少(如自来水),则可以直接接种到培养基,制成平板。但许多样品细菌的密度都很大,为使计数准确,首先应将待测样品稀释成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菌液,接种到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经培养后,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具体操作同稀释分离方法。 计数时,按下列公式计算: 每毫升菌液的活菌数=同一稀释度3次重复的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