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很自卑,很多人说不泼辣,能力不行,或者说软弱,看着自己总...

2024-12-01 10:34: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先看百度百科对自卑的定义和解析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他对于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相联系的用法: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是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可通过调整认识,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二、自卑感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能或缺乏自依止,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是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

    自依止,就是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不为外在环境、人或事所左右和不利影响,也不为自己的好恶憎爱所影响。反过来,如果容易受上述因素影响,长此以往,便会产生自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 没有法依止,没有或缺乏判断人或事物的标准。

    不能自依止,不能正确或深入地认识自己,其根源在于,自己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和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最高标准。所以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感觉茫然一片,人云亦云,别人稍微信心比自己强一点,就以为他是对的了,而不是以自己所建立的法的标准来判断对方是对是错,或者其建议是否适合自己。久而久之,便会觉得自己很少有正确的判断甚至觉得自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进一步认为自己能力等方面有缺陷,产生自卑的心理。

  3. 缺乏自证自为师的观念、愿力、信心和行动,期求借助别人或环境的帮助取得成功。

    要知道,一个人自己的观念、愿力、信心和行动,是最主要的成功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所有其他因素,都只是暂时的、影响性的、非决定性的、非永久性的因素,既然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期求依靠别人,必然对其为人处世造成影响,不论事情的成功与否,在心理状态上,已经处于自卑的心态了。古人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是这个道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为永远的依靠。必须有彻底依靠自己的决心,有自己证明自己自己作自己的师父的决定。

  4. 成功标准不是降服自我,而是往外攀求的原因

    心理学上把成功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就是成功,一种是认为自己比以前的自己有提高就是成功。那么,心理学公认后一种是更为科学的成功动机,更有利于成功。

    事实上,前一种的成功动机,就是心外求法,往外攀求,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与外界的人或事的对比之上,那么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这种攀求比较心理,较容易遭受挫折,次数多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后一种,是向心内求,追求的是降服自我,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以自我提高为成功标准。所以他无需与他人比较,只需建立正确的法的标准,按步就班地努力,就会步步提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会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无需与人比较,也没必要感到不如人。只要自己比以前有进步了,就欢喜,这也是知足常乐的体现。

  5. 缺乏恒心与耐心,没有长远心。

    如果一个人有自依止、法依止的观念和行动了,仍然会自卑,那可能是缺乏恒心和耐心所致。因为缺乏恒心和耐心,遇到挫折,就会开始对自己建立的自依止和法依止的观念,产生犹豫或疑惑,这就会导致行动力的不足,导致更多的失败,久了,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6. 可以将自卑的心态转化国谦虚谨慎的心态作风

    这就是把这个自己认为是缺点的特点,转化为优秀的品德了。我们淘汰自己的信心不足,但是转化为学习别人真正的、符合自己法依止的优点。这与自依止、法依止并不矛盾,因为所有的判断标准在你手上,你必须用你建立的法则为标准判断别人对错与否,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将对错是非建立在是谁说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树偶象,不迷信权威,这是依法不依人的观念和原则。

三、那么如何改变自卑的心态

针对不同的自卑心理来源,采取不同的办法对治,所谓的对治,就是说你不自卑了的时候,这些方法都用不着了。

  1. 不能或缺乏自依止

    针对这种原因,就要修正自己的观念,建立强大的信念,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相信,任何人都必须依靠自己,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可以永远依靠的人或事或环境。而依靠自己,就是依靠自己的其于正确法则的理性判断,正如小孩刚出生不久,要大人扶着走路,但终究要靠自己独立行走。其实世界任何人或事都是这样,终究要脱离任何的依赖或依靠,哪怕有些帮助是对你有益的,那些无益的名为帮助实为伤害的,就不用提了。

  2. 缺乏法依止。

    针对这个原因,就要多学古圣先贤的经典,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佛家、儒家思想,学习法律、道德、制度、良好的风俗习惯或行业惯例。这些就可以构成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认识社会和环境,并作出准确判断的标准。法依止是自依止的基础和核心,有法依止,就可以避免在自依的时候,因为有个人好恶憎爱或别人的不利影响,而偏离法依止的核心和要求。

  3. 缺乏自证自为师的观念和行动。

    这个解决方法同1,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将独立自主性提到最高程度,当然这个要以法依止为前提和核心。要把自己当成自己最好的老师,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把自己当成自己最好的保护。

  4. 成功标准往外求。

    针对这个原因,也是要修正自己的观念。要明白所有的幸福与悲伤,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取决于自己的标准,而与他人无关。道理其实很好明白,有人喜欢吃辣椒,你不喜欢吃辣椒,非要在这方面跟别人比成功,那就是自寻烦恼。另外,如果非要在这方面比,你也应该是提高自己适应和吃辣椒的能力,而不是将精力和心思花在怎么打败别人上面,就算要打败别人,也得靠自己提高是不是?那么,对于喜欢比较的人来说,也可以把这个缺点转化为优点。那就是不要在现实当中去比较,而要用自己建立的法的标准方面,所出现的榜样人物。如古圣先贤,让自己希贤希圣,以他们为比较的学习的对象。


  5. 缺乏恒心耐心,没有长远心。

    所谓的观念一变,心态就变,行动就变。所以,当观念修正了以后,就放宽心地按步就班努力,不急不慢,不骄不燥,既不懈怠放纵,也不急于求成。如弹琴,弦太紧容易绷断,弦太松,则弹不出好听的调。所以,要让自己走中道。所谓滴水可穿石,每天前进一步,将来就是成功一大步。现在努力一点点,将来就是大的成功。古今中外,能一生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的,往往最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都是学习的榜样,可以以此来提醒自己。同时要安心于成功之前的默默无闻和孤独,不要热衷于虚名和热闹,要安于淡泊。

  • 最后,将关于《性格软弱,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答复,复制如下,自感自卑的人可能较可能碰到此类问题,可以参考借鉴。

 首先要确定是否应拒绝别人。

  如果别人求助于您,要看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是一些力所能及,对自他和社会皆无害的,不违反法律、道德、制度和良好的风俗习惯的。是不宜拒绝的,可以帮助对方。当然,如果对方一味地依赖于你,是他自己偷懒或贪无厌足,这种帮助对他可能并无益处,也可以拒绝。

  反之,如果是违反了法律、道德、制度或良好的风俗习惯的,或者是强人所难的,或有损自他利益,对他现在将来均无好处的,或现在暂时有好处,长远看无好处的,均应予以拒绝。


  其次,对应该拒绝的问题,性格软弱的人要学会怎样拒绝。

 1.首先要找出害怕拒绝的原因。

  这个要自己实事求是的分析,比如是因为害怕人际关系变差失去朋友、或是害怕以后别人也不帮助自己、或是害怕被人打击报复、或只是面子上不好过觉得违背了与人为善的原则等。

  2.针对不同的原因,修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使自己学会中道圆融。

  如果害怕人际关系变化或其他几个原因,那么,可以参照周围同事、朋友、家人等周边环境中,一般人们对什么类型的求助会提供帮助,对什么类型的问题则会拒绝,作为一个参照物,如果您遵守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那么,没有人可以指责你什么,如果对方因此而指责你,疏远你,也无所谓,因为他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相处可以求助别人的范畴。作为普通人来讲,你拒绝他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您是觉得违反了自己与人为善的原则,那么您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愿意助人为乐,那么你就可以帮助他, 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也就不用为此烦恼。这不属于软弱,而是您的高尚品德,但如果您内心还有冲突的话,那就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修养,做到不会患得患失,要有善有善报的观念,这样就不会觉得帮助别人会失去什么,或不值得付出努力了。

   3.对于确实应该拒绝的请求,如何改变自己的软弱特点?

  可以参照我对《怎样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中的回答,同样有利于改变你软弱的性格。现将该回答复制如下: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别人的眼光代表的是什么?
别人的眼光实质了代表了某人对你言行举止、或某件事情上表现的看法和观念,或者说是某人自己的心中好恶。


其次,要明白是否别人的眼光都不好,或者都好?要有自己正确的判断标准。
我们要懂得别人的眼光是什么意思,好或坏,或与好坏无关。如果别人的眼光,代表的是法律、良好的道德、良好的风俗习惯等,那么这种眼光,可以警示你,告诉你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反省自己,如果有错,必须要纠正,而不能坚持不顾别人的眼光,发展到极端,则成为恶而无耻,还以为很坚强。当然,即便别人的眼光是对的,也未必你就要在乎,你也一样可以不在乎,前提是你自己知道怎么正确地去为人处世,也就是说,你自己懂了,你能反省自己,会纠正自己了,你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
反过来说,如果别人的眼光,代表的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纯粹是某人自己的好恶,甚至妒忌,与道德等无观,那么,你完全可以无视,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还有一种,别人根本就没有什么针对你的眼光,只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比如别人在私下聊天发笑,你因为跟他关系不好,误以为是在嘲笑你,在议论你,这种情况,这个眼光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不存在。

最后,针对不同的眼光,我们如何做到不在乎:
针对第一种眼光,当然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反省、和纠正错误的能力,做到了,就可以完全不在乎别人了,
针对第二种眼光,要经常提醒自己,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你为自己而活,同时可以为家人和社会作出奉献,别人什么眼光,既不能增加你什么,也不能减少你什么,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你的努力,与别人的眼光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可以完全无视;其次,不要被这种人所恼怒,要对其心生怜悯,因为这种人大多是无德无能之辈,他的乐趣在于议论他人、打击他人,而不知道自己去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这种人活得实在是可悲,对其生轻弱想,不如你想;再次,对于妒忌打击你的眼光,你要知道,说葡萄酸的人都是些得不到葡萄的人,打击和嘲笑你其实是证明你比他们优秀,这个打击,等同于赞叹你,你得偷着乐,干嘛要烦恼和在乎呢;要是实在忍不住了,亦可作如此想,狗咬人,难道人还要趴下来的反咬狗一口吗?为这种人,多浪费一秒都不值得,所以,你要比以前更努力,更优秀,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美好善良的志愿,用行动表达,事实胜于雄辩,知道吗?虚空无言,没有谁可以坏虚空,大地等无憎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污染大地,我们的心比虚空和大地可是好得太多了,要常作如此想。
针对第三种眼光,这个要怪自己胡思乱想,以后就不要想了,知道武打小说上一般最上乘的功夫是什么吗?那就是无招胜有招,一切看成无。这 一招无人可破,把一切都当成与你无关,只专心做你自己的事,这样别人就是有意针对你,也摸不着你的头脑,以后要注意自己在什么地方起了烦恼,起了贪爱或讨厌,把这个处理好了,就把胡思乱想的根去除了。
另外,就是个人人际关系中, 或心中有什么不快,也要知道,不能扩大化,极端化,要知道人的心都是变来变去的,很少有人会恨你一辈子,很少有人会关注你一辈子,你在心里琢磨人家,也许人家压根就没想到你。

总之,在乎别人的眼光,根源在于,对自己不够自信,内心不够强大,要总治这个问题,就需要自己多学习圣贤书,提高自己修养,同时加强谋生技巧的学习,修福又修慧,同时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省,知道外在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最后教一招,实在忍不住别人眼光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头发,是不是很稳,是不是一根都没有少,一根都没有多?是吧,那就不用想别人的眼光了,专心做自己正确的应该做的事,不要用别的人眼光来惩罚自己,你若不在乎,谁也奈何不了你。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任他谤,任作非,狗啖虚空作何味,把火烧天徒自疲”
“任他谤,任他非,蜀犬吠日日何损”
“正邪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自求多福,自作自受,不由他教,不由他悟,亦不由他得,亦不由他误”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不理无非假,理它干什么,它非它受罪,我不陪他累。”
---人生在世,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就不用害怕,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有畏惧,不妨念念这些诗 ,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境。

  如果能参照以上的做法,相信不再会畏惧必须的拒绝。为己所应为,而不为不应为。不再受别人左右,不再受别人影响,而以道德、法律、良好的风俗习惯等法则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纵有暂时的得失,也不动摇自己以法则为标准的决心。只有这样,才可以独立自主地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