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同
帝号是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属于帝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
2、起源不同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年号于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先秦至汉初无年号。自汉武帝后形成制度。
3、开始使用时间和数量不同
庙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世对亡帝的称呼。一般帝王有一个庙号,但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帝王在位时开始使用,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帝号
庙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了,秦朝没有庙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往往要同大臣们共同讨论,根据其生前品行,给予一种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谥号,谥号以褒扬的字眼为主。秦朝始皇帝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号,但王朝太短命了,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开始的时候只有帝王有,后来一些帝王为了笼络臣下,会赐予一些有过突出贡献的死去的大臣以谥号。谥号大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等。
年号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清时期),所以年号也有指称皇帝的作用。年号起始于汉武帝时候,他把自己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少数三四个的,最长的年号有六个字,帝王在挑选年号的用字时只会选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大量重复使用的年号。明清之际的皇帝(除明英宗两度登位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只用一个“万历”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这样年号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个别名。
帝号是记载在史书上的对皇帝的正式称呼,比方说,李渊建立唐朝,史书是就称呼他为“唐高祖”,他的儿子李世民后来也做了皇帝,史书是就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
帝号包括 谥号 庙号 尊号 年号 国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例如康熙皇帝
谥号:仁
庙号:圣祖
年号:康熙
国号:清
尊号:应该是后人对过世皇帝的尊称,如康熙皇帝,后人称为“仁皇帝”或“圣祖皇帝”
帝号就是所谓的年号,是一个皇帝在世时为了纪年而设置的。
谥号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后后来者根据他在世时的所做所为而给的一个称号。
庙号就是一个皇帝在太庙(皇室的庙堂)中的牌位号。
帝号指的是执政帝王所代表的称号,庙号指的是执政帝王血缘亲族所代表的辈分,年号指的是执政帝王统治时期所代表的时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