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表3-8)大多为0.71066~0.72429,平均为0.71433<0.719(大陆壳平均值),为低Sr花岗岩类,说明其成因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古老花岗岩类重熔有关(吴福元等,1999;肖庆辉等,2002;肖成东等,2004;李志昌等,2004)。个别岩石的87Sr/86Sr初始比值偏大,为0.73480~0.79492,这与古老花岗岩类重熔有关,或可能是岩浆经长期分异演化的结果,因为岩浆长期分离结晶可导致晚期结晶相87Sr/86Sr初始比值偏高,同时这一比值变化范围也较大,反映其地壳部分熔融源区物质成分的变化,也可能是受成岩后地质作用的影响所致,因为单一的Sr同位素只要有少量的地壳混染就可以显著改变岩石的Sr同位素组成,且Sr元素在变质作用、热液作用乃至大气水、岩石反应过程中有相当大的活动性(刘昌实等,1991;肖庆辉等,2002;刘宝山等,2005)。
表3-8 花岗岩类铷锶同位素初始比、钐钕模式年龄结果表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147Nd/144Nd初始值为0.512139~0.512377(平均为0.512268),介于上地壳(0.512120)和地幔值(0.513000)之间(李志昌等,2004)。岩石εNd(t)值-2.5~-6.9,与兴蒙造山带中的新元古代微陆块上的花岗岩εNd(t)值(-5.07~-0.43)基本吻合(洪大卫等, 2000),岩石tDM模式年龄为982~1295Ma,也与tDM模式年龄反映的岩浆源区物质均为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物质的特征相吻合。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δ18O值大多为5.30‰~8.92‰(平均为7.13‰)<10‰(仅一个样品13.90‰>10‰),属正常花岗岩类(表3-9),可能与地幔岩浆分异或与地壳物质的深熔、同熔作用有关(泰勒,1968;张理刚,1983),明显区别于中国东南部广泛出露的陆内过铝S型花岗岩的δ18O>10‰(王德滋等,2002)。
表3-9 花岗岩类全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
微细粒闪长质包体、辉石闪长岩(同深成作用岩墙——中基性脉岩群代表岩石)的87Sr/86Sr初始比值(表3-8)为0.70887~0.73286(平均为0.713281) <0.719(大陆壳),为低Sr花岗岩类,介于下地壳与地幔值(肖庆辉等,2002)之间。包体等的47Nd/144Nd初始值(表3-8)为0.512035~0.512311(平均为0.512173)、岩石εNd(t)值-4.3~-9.6,δ18O值为6.20‰~7.30‰<10‰(表3.9),略低于寄主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可能与壳幔物质的混合、分异作用有关(泰勒,1968;张理刚,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