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组织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问题。 关键词:教学过程 组织 注意力 一、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唤起学生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那种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它常有相对强烈新颖变化的刺激物所引起。这种注意不需要一致的努力,因此消耗能量较少,使人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可以利用。 教具和实验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得当,就会给人以新颖刺激,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教具使用得当,板书条理分明布局合理,图示图形准确美观,加以彩色粉笔点缀其间,给人以重点突出,清晰明了的刺激,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教师是课堂上的导演,是学生注意的中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指向有很重要的指示作用。教师精炼的论述,丰富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具有启迪效果的实例的引入和生动形象的启发诱导,都可以刺激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如若讲课声音太大,声调过高,没有抑扬之分,失去了引起注意的“背景”,反倒使学生长时间的处于单调刺激中,思维抑制容易疲劳。如若讲课太直太快,如同小河流水,尽管课讲得很熟,收效也不大。因为接受新知识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思维过程,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学生还没有注意到加以理解,新的知识信息就接踵而来,使学生应接不暇,精神紧张,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易于抑制,注意力的分配处于被动状态,结果浪费精力却所获甚少。而有的教师讲课语言干瘪单调无味,教态冰凉很少幽默风趣,严肃过度而热情不足,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听觉器官的单调刺激,注意力反倒易于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语言、声调、手势、眼神、暗示等多种变化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证明:语言简捷明了丰富有味,比喻结合实际描述生动,声音高低相间抑扬顿挫,话语速度的急缓变化乃至突如其来的停顿,都会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师的举止、注目、点头都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刺激物,运用巧妙,常取“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效。 二、讲清知识体系,发展有意注意 从注意的生理机制上看,新颖刺激物有利于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形成与加强,产生无意注意。在现行教材中确实存在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内容。比如,美术课中五彩缤纷的挂图和素描细腻线条;音乐课中优美的旋律和悦耳动听的歌声;理化课上妙趣横生的实验现象和实际应用的吸引;语文课上“诗中有画”的意境和充满激情的诵咏……,这些都自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教材的内容不可能处处“引人入胜”,作为一门科学,其内容决不会都有自然的吸引力。比如数学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产生于实践而高于实践,它舍弃了事物五颜六色的生动表象,抽取空间位置及其数量关系而上升为“模型”,其间充斥着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判断、运算和证明,真可谓“干燥无味”。因此,仅用教材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所学得的知识是不完全不系统的。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必要时需要意志力的主意。他总是和人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分不开的。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为此,除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一切教学手段,把所学知识具体化、趣味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调动有意注意的方法。 1.做好情景设计 在每章、节开始时,都应该向学生概述章、节的要点及作用,设置“悬念”,以期引起兴趣,产生注意。例如在讲定积分的应用时,首先提出问题:过去我们学过三角形、园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如果要计算椭圆或一般曲边梯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在立体几何展开图这一节提出问题:怎样用一块铁板做一个园台形的水壶?并用模型示意,接着就说:“这就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了了数语,问题的新颖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看到应用、产生兴趣,欲得尚不能,欲罢又不忍,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会驱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预习 做好一个教学环节,预习是应当提倡实施的一个步骤。通过预习,使学生分清哪些是以掌握的知识,哪些是经过思考还不得其解的新知识,以便心中有数,做到注意力的合理分配。由于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不可能永远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也就不可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把注意力优先用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上,才能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提问,这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个个冥思苦想,等待老师点名当场“亮相”,有意注意得到了有效的集中。老师应不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上,而是让全体学生判断问题的正确性。是否还要变换形式,步步深入,因势利导扩大成果则因势而定。总之,提问的面要大些,抓住提问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机,让他们多思考问题。笔者曾见过一位教师采用提问诱导方式进行阶段小结,由一个问题引入,求根溯源,步步深入,富有感情地启发诱导,连珠破般地提问质疑,犹如一条红线牵着学生的注意力向着知识海洋的纵深处集中,使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疏通了知识体系,还锻炼了逻辑推理的雄辩才能。可见,富于启发式的提问,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拨动心弦,使问题如明亮的“航标”指引学生驶向新知识的“彼岸”。提问它确实是调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教学手段。 4.演板 演板就是通过个别学生在黑板前解题这一特定活动,有点看面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又是组织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笔者作过这样的誓言:题目出来后,并不马上让学生上台去做,而是让全体学生做解,并声言选人上台严办。学生便凝目思索,他们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选中当堂“表演”,“众目睽睽”的压力使其注意力得到充分的集中。教师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台示范:由解题正确的,有一定代表性错误的,有对题解有独到见解的,最后全面讲评,统一认识。对错误的板书要分析,指出错误的原因,对有独到之处的,应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发表不同见解,以强化新颖刺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交替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力的努力,它目的性强,注意深刻,使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有意注意会消耗过多的能量,不可能维持久。因此需要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开始,通过组织教学,当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后,教师就应抓紧时间讲授新知识,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利用。备课时,分清重点难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课堂设计中突出主要矛盾,考虑到学生注意力的合理分配。若一节课中重点是某一定理的推导,就不能在其中的某一具体步骤例如繁琐的计算上浪费过多的注意、精力和时间。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应当珍惜它。 弓不可不弛,也不可张而不驰。长时间进行单调的活动,容易分散注意力。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不断变化授课方式来调剂学习气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察言观色了解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掌握变换教法的火候,把讲与练,听与写,交谈提问,讨论争鸣结合来,始终掌握讲授主动权,牵着学生思路走。 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中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偶发事件。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他们各自的思想品质、情趣爱好、学习基础不同,课堂纪律也不一样,因此,发生分散注意力的偶发事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此,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并有一套对应措施。对于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只要不影响大局,一般应采取克制态度,用手势、眼神暗示,不要人为地扩大影响,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新颖刺激物上,变多数人的专心致志为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迟到者本人是分散全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客观刺激物,明知有影响,不要强化它,还要采取措施把投向迟到者身上的目光拉回来。总之,教师应掌握个别人个别事课后个别处理的方法,不为个别刺激物所左右,始终掌握调动全体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主动权。 四、指导学生科学地掌握注意力的意见 1.高度集中、高度分散 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统一。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就是一对矛盾,没有集中就没有分散,没有分散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集中,每个学生都应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是其该集中时能聚精会神,该分散时能充分休息养精蓄锐,这就是所谓“高度集中,高度分散。”上课时就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下课后就要高度分散。没有下课后的高度分散,就没有下节课上的高度集中。在同一科中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要求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于已有知识的复习则应有相应的“分散”。老师讲课时,在重点难点处应提醒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对于一般性的知识,则应允许学生注意力有一定的“分散”。 2.绕过障碍求新知 在自学和听课时,对于一时不理解的地方,不必花很多的注意力,可先承认其正确性继续往下看(听),待总观全貌后,返回再给以回味也许会“茅塞顿开”。避免因一时“打住车”,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枝节问题上,分散了对主要问题的注意。 3.锻炼意志,闹中求静 千变万化的客观刺激物作用与人的感官,都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学生能不能排除干扰,有目的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上,这需要意志的努力和注意品质的训练。心理学认为,影响注意的最稳定的因素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又理解任务重要性的人,易于使注意力集中和稳定,因此,学生应自觉地接受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奋斗目标,以此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学生们要具备强制自己在某一时刻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的本领,善于和分散注意力作斗争使其集中而长久,成为驾驭注意力的主人公。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注意力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运用注意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培养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打开通向智慧和知识宝库的注意之门,以搞好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