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泼水节的来源,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无恶不作,弄得民不聊生。被恶魔抢来做妻子的七个民女决心杀死恶魔。聪明的七姑娘探听到只有用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杀死他。一天夜里,七个妻子把恶魔灌醉后,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拴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脑袋立刻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们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为了避免大火伤害百姓,姑娘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3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翩翩起舞,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通宵达旦。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也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傣族泼水节更加名扬四海。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赛龙舟、斗鸡、跳孔雀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活动。
西双版纳是“孔雀之乡”,世居于此的傣族人民喜欢孔雀,许多人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
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美好景象。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西双版纳出来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她的孔雀舞超然、空灵,不仅仅是形态模拟,更是通过舞蹈语言表达出了孔雀与舞者、自然与人类本质相通的灵魂。正因如此,她的《雀之灵》总是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也是傣族新年 民族特色特出 场面壮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