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上有多个成矿时代,远到30多亿年前的太古宙,近到正在形成的现代矿床(大洋中脊的硫化物矿床、现代盐湖等),它们各有很不相同的经历。一般而言,古老矿床经历的地质事件多,遭受变化和改造的几率较大,相对来说,“存活率”不高;而较年轻矿床,如中、新生代产生的矿床,其成矿后经历的历史较短、较简单,相对较易保存。但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很多古老矿床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这就涉及到制约矿床保存的另外一些重要因素,即矿床形成后所处的构造环境的活动性和矿床的被剥蚀程度。
因构造环境不同,矿床的变化和改造情况会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就世界范围看,长期相对稳定的古老地块中,一些古老矿床(太古宙、元古宙的)就保存较多,如南非地块上的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铬、铂、镍、钒、钛矿床和维特瓦尔兰德型金矿等;西澳伊尔岗地块中的Kalgoorlie金矿和北澳Jabluka不整合面型铀矿等。在加拿大古老地块中也保存有不少大型、超大型矿床。
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有些古老地块是很稳定的,如在北澳达尔文的东南部Jabluka区,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不整合面上的Kaboda组石英砂砾岩层,年龄为1400Ma,但未受区域变质,砂砾岩组构清晰可辨,岩层产状平缓,只有少数小型陡直断层切割,形成丘陵地貌,酷似中国南方的“丹霞”景观。
西澳、北澳古老地块的长期稳定性非同一般,与这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处在古亚洲、特提斯、滨太平洋等三大构造域的交汇地带,在相当长的地质历史阶段中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尤其是中生代以来活动频繁。一般地说,这种构造环境对古老矿床的完整保存是不利的。在中国东部广泛发育的燕山运动,既生成了众多的具有中生代特色的钨、锡、钼、铜、金等矿床;又因其构造-岩浆活动的强烈而对古老变质基底中的矿床(或矿源层)进行改造。适度的改造可使原有成矿组分活化转移,参加到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中,为形成新的金矿、铅锌矿、铀矿等作出贡献。另外,也会造成原有矿床产状和成分的复杂化,增加探矿工作的难度,甚至会有一些矿床因被彻底破坏而消亡,因此,对燕山运动的成矿作用和改造矿床的作用应该作全面的研究。
(图5-17)表示了剥蚀作用对矿床形成后保存程度的影响,指出:形成深度浅的古老矿床已被剥蚀殆尽,而形成深度浅的年轻矿床则较易保存。形成深度大的矿床则较易保存,尤其是年轻的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