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由来

2024-11-21 13:57:3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

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

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扩展资料:

祭祀妈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

所以海外的华人同样建庙祭祀,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

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回答2: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

  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

  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

  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

  荐、蕴、蒙、迈,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

  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

  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

  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

  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

  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 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

  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

  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

  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

  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

  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

  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
  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一手抓梭,一手扶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了。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在这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找了几根,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
  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观,号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妈祖惩治。神姑于是混杂在妇女当中上山采摘,经十余日,方与之相遇。二神误以为妈祖是民间女子,将近前,经妈祖将手中丝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风卷地,两怪仍持斧疾视。妈祖说:敢掷下你们手中的斧么?他们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来,因而咋舌伏法。两年后,二神又出来作崇。这次是在水上出现,乘涛骑沫,沉浮滚荡。当时巫觋都治不了它们。妈祖说:“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荡,呼呼作响,沙石飞扬,二神无处躲闪,于是拜伏在地,愿归依妈祖。神姑乃将他们收之为徒,作为耳目,为拯救海难,驱恶扬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还有很多关于她的传说,已经历代的册封等等你可以到这个网站去看
  http://www.mazu.org/
  回答者:淩ㄨ梓琦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5 14:35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100% (2) 不好
  0% (0)

  其他回答 共 4 条

  妈祖文化流行于汉文化圈内上千年,是一种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与关羽、岳飞一样,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她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

  传说中,妈祖出生当天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自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故取名林默。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她还精研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

  她的志向是终生以慈悲为本,以济世救人、扬善除恶为己任,故而矢志不嫁,连父母也不得不顺从她的意愿。28岁时,于重阳节前一天,林默告别家人,直上湄峰峰顶,化作一道白气,冲上天空。此后乡亲们便时常看到她显灵,或盘坐于云彩雾霭间,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拯救遇难的渔民,于是就在她升天之处建成祠庙,尊称她为“妈祖”,虔诚敬奉。民间也有“林默是在拯救海难时不幸遇难”的说法。

  有关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一个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在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下,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随着妈祖从一个民间女子逐渐演变为“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仰也逐渐从湄洲岛走向全世界,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洲祖庙也很快成为妈祖文化的圣地和海内外妈祖信众崇仰的中心。此后千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纷纷创建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近年来,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祭拜的信徒年均已达百万人次。

  台湾地区是妈祖信徒集中的地方,目前岛上有大小妈祖庙800多座,信众逾千万,每年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祭拜的台湾信徒均在10万人以上。

  有关学者认为,不同人群对妈祖这位历史人物的一致认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赞美。妈祖文化的内核如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等,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值得大力弘扬。
  回答者: 问题户 - 经理 五级 11-5 14:35

  --------------------------------------------------------------------------------

  妈祖的文化来源

  元明以来,凡江海河滨,莫不有天后宫、天妃庙等名号的祭祀建筑,享受广大信众香火供奉的是一位端庄慈祥的女神,俗称"妈祖"或"海神娘娘"。据专家考证,妈祖本为福建莆田、仙游地区的民间信仰,其后才因历朝封建政府不断封赐等缘故,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正神。俗信妈祖不仅能保佑航渡江海人的平安,并且兼有消灾解厄、赐福送子等多种神通。随着明清时期民间贸易和移民活动的发展,妈祖信仰也传播到海外更遥远的地方,受到全世界华侨华裔的敬仰。1987年夏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31日),会集莆田湄州岛妈祖庙的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及来自大陆各地的男女信众达十万之多,举行了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的隆重祭典,还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在此前后,台湾海峡两岸都掀起了研究妈祖的热流,各种资料、图册和研究成果纷纷推出。但是,在有关妈祖信仰的不少问题上,仍是众说纷纭,比如妈祖的身世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说法,妈祖姓林,名默,是五代后周都巡检林愿的小女儿,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她自幼聪敏,能为人治病,水性也好,有"龙女"之称。当时常有渔船商轮在其故乡湄洲屿前遇风倾覆,或困于礁丛,妈祖逢难即救,成活渔民客商无数。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时年二十八岁的她突然辞别家人,在湄洲屿最高处升天而去。其后,她屡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显灵,为泛舟人保驾护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在海上遇险,得到妈祖显灵相助,方得转危为安。上奏朝廷后,徽宗特赐"顺济",立庙奉祀。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对她加爵褒封,其中尤以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加封的"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最为显赫,所以除闽台一带民众仍亲切地称其为"妈祖"外,天下人都尊为"天妃"或"天后"。清赵翼《陔余丛考》记:"江汉间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相传大海中,当风浪危急时,号呼求救,往往有红灯或神鸟来,辄得免,皆妃之灵也。"妈祖信仰之影响深远,由此可见。
  但是,上述关于妈祖的履历,自明清以来,不断受到学人的质疑。如有人指出,路允迪出使朝鲜赖海神济助才得转危为安的故事,在《八闽通志》上就有记载,而该书谓"神"乃唐末观察使陈岩长子,是五代时已经流行连江演屿的地方神奉祀,因知妈祖救路而得徽宗赐额云云,当是民间故事流传中的"嫁接"。还有人指出,现在湄洲所传之妈祖族谱上所列其祖、父所任官职如"福建总管"、"都巡检"等等,皆不存在于五代各国官制中,显然是后人所加的。
  在妈祖信仰日益隆盛的情形下,佛家和道家也对其身世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如元黄仲元《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称,妈祖是"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明代出版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对此叙述更详:妈祖母亲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个月后生下妈祖,时在唐天宝元年(742)三月二十三日。因是观音化身,所以她在襁褓中就能礼佛,五岁便会诵《观音经》,长成后慈悲为怀,普救众生。道家则称妈祖之前身乃妙行玉女,因太上老君目睹"舟船往复,风水不便……其诸鬼神,乘此阴阳变化,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故命她"降生人间,救民疾苦"(《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据《宋会要》,宋时莆田县有张天师祠,当地民众在祠内附祀"宁海镇顺济女神庙灵惠夫人",似乎也为妈祖信仰源于道教提供了证据。
  有人认为妈祖未必实有其人,而是民间在幻想中虚拟的海神。宋代以来,莆田一带的航海十分发达,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人们难以摆脱恐惧心理,便企望有一尊拯世护航的神灵保佑,妈祖信仰由此发轫。至于天妃、妈祖之女性形象及其名称的由来,清人赵翼解释道:按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水在地上亦为阴,男属阳,女属阴,故水神之象应为女性;地媪与天帝相配称"天后",水母次之,故称"天妃";"妈祖"者,则是闽人未嫁女子在娘家的称谓。故"天妃之名,即谓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说,不必泥也"(《陔余丛考》卷三五)。此说颇为一部分近代学者赞同。
  又有人认为妈祖信仰乃巫觋文化的产物,根据是莆田地方史志对其人其事的追述资料。如南宋廖鹏飞说她"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黄四如说她"湄洲屿人,初以巫祝助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南宋绍熙年间的《莆阳志》也说她原为"里中巫"。种种材料都说明她生前是一位在湄洲屿一带活动的能"预知人祸福"的妇女。北宋时民间迷信盛行,地方上出一二个巫祝并不奇怪。如果该巫祝具有一点今天所说的"特异功能"的话,则更见其神异。妈祖似乎就是一个有点特异功能的人,民间流传的种种诸如"伏机救亲"、"收伏二怪"、"保护册使"的奇异传说,更增添了她的神奇色彩。在其由人到神的嬗变过程中,普通民众祈求平安的善良愿望和统治当局的附会利用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政治原因和社会心理的双重合奏促使了这次造神活动的成功。

  参考资料:转引自仲富兰《中华风物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