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大臣于谦与孙太后的极力拥护下,登上皇位。他是政治形势的产物,是一位悲情的人物。可他的功绩不是可抹灭的。临危受命,削平惑乱,使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局面。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小人趁机作乱。
一、明代宗被政治形势下,登上皇位,坚守北京保卫战
公元1449年,土木丧师、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北京,使明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在一片恐慌气氛中 ,翰林侍讲徐有贞 提出迁都南京以避瓦剌, 但遭到于谦等人的坚决反对。
于谦指出:“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 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 明廷最后决定通过抗战救亡图存。抗战路线一经确定, 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便是明英宗被俘后出现的皇位空虚问题 。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时明英宗已成为瓦剌人的俘虏 ,但名义上仍是明朝皇帝 。明朝如不能尽快立一个新皇帝 ,瓦剌人不仅可以拿明英宗要挟 ,甚至可以用明英宗的名义向明朝官员、军队发布命令 。
这对明朝的抗战活动显然极为不利。而且, 封建统治的基本要求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皇帝, 明朝内部的稳定也难以维持。然而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 明朝皇位继承的一般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 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原则,皇位自然应该由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后改名为见深)继承。可是朱见浚当时只有三岁,完全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 。
当瓦剌军队随时都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 、明朝存亡系于一线之时 ,立这样一个幼儿作皇帝显然不合适。处在这种情况下 ,当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拥有决定权的孙太后(明英宗之母)尽管在内心十分希望由她的长孙朱见浚继承皇位 ,但也不能完全无视抗战的需要,于是她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 ,即 :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史称景帝 ,年号景泰)继承皇位,同时将朱见浚立为太子,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从表面上看 , 孙太后的这个办法既可满足抵御瓦剌人的现实需要 , 又可保证皇位最终由明英宗的儿子继承 ,似乎十分周到 。然而实际上 ,当她做出这一决定之时, 已经触犯了封建制度的大忌,并埋下了未来皇权之争的祸根 。
二、明英宗的回归,代宗心存善念,只是囚禁,皇权争斗激烈,夺门之变,明代宗惨败
景泰元年八月 ,瓦剌太师也先在军事上屡屡受挫、明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和瓦剌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 ,欲将朱祁镇送回明朝国内 。
从伦理上讲 ,明廷对此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然而朱祁钰此时更关注的却是如何才能保住意外得来的皇位。他知道, 英宗回国后必然对其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对此事多方加以阻挠。
当廷臣奏请派使臣往迎英宗时, 他恼火地说:“当时大位 ,是卿等要我为之 ,非出朕心。” 直到于谦说:“大位己定, 孰敢有议 ! 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朱祁钰才说:“从汝 ,从汝 。”但即便如此 ,明朝连续两次派出使臣 ,朱祁钰的诏书中仍未提及迎归明英宗之事。
只是由于也先求和心切, 加之明朝使臣巧言善辩,明英宗才得以回国。明英宗即将到达北京之时 , 明廷内在迎归仪式和安置明英宗问题上又出现了严重分。
很多大臣从道德伦理和国家声誉考虑, 认为迎归仪式应隆重 。而朱祁钰则力主简化仪式 , 淡化影响。最后 ,迎归仪式非常简单 ,只派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迎至北京后, 也只是在东安门草草举行了一个授受帝位仪式, 之后便将明英宗送进南宫 , 实际是将其禁锢起来了 。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朱祁镇复辟 ,朱祁钰还严禁他和廷臣交往 ,并派人对南宫严加监视 。
在明代宗执政的八年时间里,知人善人,广开言路,重用于谦,使百姓安居乐业。对朝内消除阉党势力,稳定朝局,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
在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皇储问题,再次面临选择。直到16日后,朱祁钰的身体康复。就在第二天早朝时,发生了夺门之变。
明英宗与孙太后显然早知此事,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幕后策划者。《明史》记载:徐有贞得知石亨等人的计划后,问石亨“南城亦知之乎?”石亨说“一日前已密达之。”
朱祁钰之死,有很多的文献都将其归于疾病,并称明英宗复位后,很关心朱祁钰的病情。从夺门之后以来,朱祁钰的病重还没有快要丧命的程度。
明代陆釴更明确说:“景泰帝之崩,这宦官蒋安以帛勒死。”由于可见,明英宗关心朱祁钰的病情,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说明代宗寡恩薄情,那么明英宗与孙太后更为残忍。
明代宗去逝后,明英宗不允许他葬进明十三陵。朱祁钰也是明代皇帝唯一一位没有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明代宗的功绩得到后世之人的认可。吴晗:"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总结:明代宗在北京保卫战,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临危受命,削平祸乱。让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是一位明主。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太过仁慈,历朝历代皇权争斗,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