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所有作家中,具有独立的思想甚至也不乏深度者何止一人,但其影响能够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思想领域从而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者,恐怕也唯有鲁迅一人了。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其最值得推崇、最具有“思想史”价值的核心乃是他探索“国民性”的思想。虽然鲁迅本人没有对自己的国民性的探索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只是将它融入了自己的各种著述特别是大量杂文和小说创作中,但是,人们仍可从这些零星的论述和他笔下的各种艺术形象中看到这一思想的处处闪烁,它像一条红线一样几乎贯穿了鲁迅的全部著作,是“鲁迅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索并不单单只是批判,它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即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时鲁迅与他们经常一起讨论的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茅盾认为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也许比从其它方面,更能把握道鲁迅思想的中心。”这就给我们指出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结合。如果把这种探索仅仅看成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那么我们必将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无法理解他对理想人性的强烈的追求了。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看待“鲁迅精神”的本质内涵。
鲁迅探索国民性的核心在于对国民劣根的批判。他的小说以思想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写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鲁迅他的近乎残酷的剖露,使人们震惊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却不自知的愚昧,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呐喊》和《彷徨》这两部鲁迅的最著名的小说集,就着力表现了劳动人民所受的精神压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精神病态。这种病态的社会普遍精神状态表现出来的形式即为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具有极大的冷漠性和残酷性。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这样的病态精神状态的根源的探索和追问。因为他要“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他要找出病根来。
鲁迅先生曾在其文学创作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其中主要包括:
1. 国民的劣根性:鲁迅认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包括奴性、自私、虚伪、欺诈等,这些劣根性是中华民族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社会病态的原因之一。
2. 国民的麻木不仁:鲁迅认为,中国国民在面对外国侵略和压迫时,往往表现出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甚至助纣为虐,这种态度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病态。
3. 国民的迷信和迷信思想:鲁迅认为,中国国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出迷信和迷信思想,如相信命运、风水、鬼神等,这种思想导致中国社会缺乏科学和理性。
4. 国民的保守和守旧:鲁迅认为,中国国民在面对新事物和变革时,往往表现出保守和守旧,这种态度使得中国社会缺乏创新和进步。
总之,鲁迅所揭示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包括多个方面,这些弱点是中华民族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社会病态的原因之一。然而,鲁迅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他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中国社会,唤醒国民的意识和觉悟。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不觉醒不觉悟,不敢正视真正的现实,普遍都有看客心理,可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