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历史
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通闭塞,又使这些特色得以保留下来。典型的如: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更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墙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顶等等。
以上这些虽有自己的独立特征,但他们只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态,不具有普遍性,没代表中国的主流。而建筑既然有其多样性,同时也必有某种主流类型的存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结构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使中国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建筑的成就的主要代表。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那么就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的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呈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很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式木构件已具有木构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处的技术水平。
2. 中国传统建筑选择木材的原因
2.1 环境原因
考古发掘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从一开始就沿夯土建筑和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两个方向发展,后来合流成为中国古典式的土木建筑,这种建筑技术到夏代时已经初具规模。这也许可以用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黄土、木材资源丰富,而石材相对资源缺乏来解释。
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采。当然,金银之类除外……
2.2 技术原因
中国上古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出现的较晚,那时开凿、加工石材应该是一件苦事(生产力方面的原因),所以古代的中国人自然就知难行易,优先发展土木建筑技术。等到商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广泛应用时,以及再后来西方的石建筑结构技术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成分,石建筑结构只能做配角了。
不仅如此,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打打促进了古代木结构的发展。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尤其在西周时期更为繁荣,人口密集,战争较多。实行了分封制度后,筑成和宫室制度日趋完善。
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末期约一千年,建筑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进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的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直棂窗、人字拱等已经广泛适用,建筑体制上出现了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这期间秦汉的大统一为不同地域建筑交流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同西域的频繁交往以及佛教传入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战乱不断,所以建造一个方便又易修的建筑可能更加实际、可行。
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说“五材并用,百堵皆兴”。李允鉌先生因此认为“‘五材并举(用)’是中国古代对建筑材料选择所确立的一个基本观点,换句话说对材料的使用实在是无所偏重的。”他认为“五材并用”“是中国古典建筑结构和构造设计的最主要的实践原则,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精神所在”之一。“‘五材’就有包括一切材料的意思。或者,附会说是建筑上所主要使用的材料,砖、瓦、木、石、土。‘五材并举’就明确地表示,在房屋建筑上,无论什么材料都可以和应该使用的,并无偏废,基于此而达到‘百堵皆兴’”。从实物上看,他的理解是正确的,“至迟到奴隶社会末期,(中国)建筑上已综合使用了土、木、石、陶、铜等材料”。
李允鉌先生指出,中国建筑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主要是基于当时的认识和要求来取舍的。”他认为,“中国建筑的构造设计是沿着……以‘防护’为目的的道路而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护作用,‘五材并举(用)’就是为此原因而相继地出现。”“延长构件的寿命是构造发展的一个目的,总的要求就是希望房屋能够达到较长的使用年限。”就屋顶而言,毛茨的防水、防火性能不佳,因此逐步被瓦顶所替代,从而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年限,提高了居住的舒适程度。台基的构造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从坚固和防水性能来看,石优于砖,更优于土、木,所以最高等级的台基用石包砌,次要的、大量的台基用砖,并尽可能在重点部位用石,除干燥气候地区和干阑建筑外,土、木的台基已不是主流。对墙体来说,木、土、砖、石都是可用的材料。在结构构架问题上,李允鉌先生认为“用木材作为结构构架及其所有的组成构件并不能表示中国的木材特别多,不过是在经验和认识中确认这种材料的性能符合结构的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筑用木构架是延续了原生建筑状态的结果。
所以古人可能在选择时也是会有一些无奈之举吧。
1、人的观念所决定
明代有一名造园学家,姓计名成,字无否。他写了一篇关于造园的著作,叫做《园冶》。他的观点是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物可传至千年,人生却不过百岁。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应该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
何苦希翼子孙后代在自己创立的环境下生活呢,何况他们也不一定满意我们的安排(见《园冶》卷一第五节)。在城市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这也难怪中国会出现如此之多木构的“临时建筑”。
2、中国古建筑发展缓慢
有些人曾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武断的说,长期以来,毫无变化,千篇一律,毫无进步可言。中国建筑“统一和连续的发展”其实也是出于“毫无变化”的概念。
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直至今日外国人也极多抱有此观点,例如在《世界艺术宝库》一书中,有关中国部分也有类似的话“中国艺术显示出一种风格的发展历史经过几个世纪仍然保持不断,一经确立,很少主题会无故消失,几个世纪以后还会重复一定的意匠和风格”。
这就是为什么到清代中国还会出现大量木构建筑。中国古代显然未完全将建筑看作是一门艺术。
3、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决定
即所谓“又好又快发展”。当时政策是在“满足最大限度的要求”和“尽量节省人力、物力”的矛盾下制定出来的,在当时每当有奢侈风气盛行时就会有”仁俭自知“的皇帝的反浪费政策所禁止。这种矛盾就迫使在技术上来想办法加以解决。
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方面,比起石头建筑就优越多了。中国的建筑的思想就是在矛盾下产生和发展的,是在种种清规戒律下表现出其顽强和适应性和生命力的。
中国之所以放弃发展永久性、纪念性的砖石结构建筑,专筑发展混合结构的木构建筑,相信就是解决此矛盾的办法。
4、宗教信仰和神权观念问题
中国历史不存在神权驾驭一切的时期。一本西方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建筑史。即涉及到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观念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
”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坚持木结构原则与此有很大关系。
扩展资料:
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当然,若从理论上,将这一问题阐释的十分清楚,还需要大量考证发掘与旁征博引的功夫。
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
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图)
科学实证之理由:
1,材料来源
中国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木材加工容易。
2,经济性
一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水平低,经济水平貌似和建筑材料选择并无多大关系。
另说是木结构建筑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反映在:
建筑时间短,用材少,节约劳动力
3,早期社会制度
一说与奴隶制度:由于砖石建筑需要大量劳动力集中工作,但中国文化形成初期,中国并没有成熟严格的奴隶制度,故无法实现砖石结构建筑。
一说与神权制度:从没有出现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时期。
4,灵活性高,适应性强
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和很好的抗震性能。
思想文化之理由:
1,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以自然生灭为定律,建筑如车,衣,器皿等,时得而更换之。
2,人本思想,“人”是“暂时”的。
中国古代选择木构建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建筑目的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意思就是宫殿、房屋的制造,是为了便利活着的人。
包括中国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也是为了给神佛的造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所以着眼于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二、文化取向方面。
中国人古代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
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
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三、建筑理念方面。
在建筑理念上,中国人更多地追求的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在《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个方面,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激荡中成为新的和谐体。显然,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
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扩展资料:
木构建筑的优点:
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经济,石料比木料要贵,钢筋混凝土还没出来呀,只能用木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