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的公式写错了。准确的是:
现金流量=“支付的职工薪酬”公式: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
是起初-期末,而不是相反。
你的问题来自于你没有完全理解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用现金收付制来代替权责发生制对收入的描述。
我用具体的数据来解释你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
假设起初余额都=0. 而本期确认:
借 管理费用等费用 12000
贷 应发工资10000,
应发福利2000.
如果它们都是现金发放的,那么发放时:
借 应发工资10000,
应发福利2000.
贷 银行存款 12000
所以 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本期为职工支付的工资和福利总额=12000。
也就是说,这时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制没有区别。这个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吗?
但是,如果它们在现金发放时由于某种原因有一部分没有发放,实际发放的分录:
借 应发工资9500,
应发福利1900.
贷 银行存款 11400
这样在应发工资10000中有500元因为本期确认了,但是却没有发放,那就会存在一个应付工资的贷方余额500元。同理,应发福利只发了1900,还有贷方余额100没有发放 。这样在收付制和权责制之间就产生了差异600元。实际的现金流只有11400. 而不是 12000.
所以公式的现金流就= 11400. 用标准公式来列示:
现金流量=支付的职工薪酬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减少(初-末)+应付福利费减少(初-末)
=12000+(0-500)+(0-100)=11400。
如果起初有余额,就只要将0改成期初余额就可以了。
你的公式中的:本期为职工支付的工资和福利总额指的是计提的金额,在本案例中是12000. 而不是实发的金额11400. 而(初-末)则是计提了但是没有发放的部分,也就是没有发现金的部分。这两者的区别就是现金制和权责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