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西周强大的基础时,我强调过地理优势: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周王室能够控制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两大核心区域,才是他们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主要原因。
可随着周平王东迁,就意味着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不再被周王室所控制。这样一来,周王室的实力自然大减。
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周平王及其接班人励精图治,说不定还能恢复昔日荣光。
从乐观的角度出发,这种推测是可行的。
第一、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身份。
不管大家怎么看待和对待周天子,都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
大家想想齐桓公,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也是因为拿到了周天子颁发的委任状,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春秋时期无可争议的第一霸主。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第二、春秋初期诸侯林立,周天子虽然实力大减,却依然拥有一方豪强的实力。
以现在河南省为中心的区域内,并存着上百个诸侯。换言之,一个县级大佬或许就拥有一方诸侯的地位。
面对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周天子想要收拾旧河山,似乎也不会太难。
与此同时,我们再看看其他地区各诸侯的情况。
春秋初期的秦国,还待在以天水和宝鸡为中心的相关地区,距离称霸关中的雄伟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晋国,还待在以临汾和运城为中心的相关地区,距离称霸山西全境的雄伟目标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齐国,还待在以淄博为中心的相关地区,距离称霸山东全境的雄伟目标同样差了十万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楚国,还待在河南与湖北交界的相关地区,距离南迁郢都还有七十多年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初期似乎没有什么无可阻挡的威震天,全国范围内同样没有一家独大的巨无霸。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家起点都差不多的大环境中,周王室存在了五百余年,共历二十余位君王,却始终没法恢复昔日荣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周天子的所在地:河南。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南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更是中国最古老、最发达的经济区。
可就是因为河南开发得太早,使得这个地区被开发得过于完善。到了春秋初期,这一带已经没有什么扩张潜力可发掘了。
当周天子站在洛阳举目四望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什么无主之地,大大小小的实力派把洛阳围了个水泄不通。
与河南相比,陕西、山西、山东和湖北等地由于开发较晚,所以在春秋初期有大量的扩张空间。
当秦、晋、齐、楚等诸侯国站在国都举目四望时,通常都能找到扩张之路,然后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自然更容易出成果。
虽说当时的秦、晋、齐、楚都不是什么巨无霸,但说他们都是地区性强国,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有了这个先天优势,再加上地理上拥有大量未开发土地的后天优势,秦、晋、齐、楚成长为超级强国和巨无霸,并不令人意外。
后来的局势发展也是如此:百年之后,秦称霸陕西、晋称霸山西、齐称霸山东、楚称霸湖北,而河南呢?却始终无法决出一个真正的霸主。
看到河南困局的时候,总会令我想起西欧困局。
文艺复兴之后,西欧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荷兰和英国,再到法国和德国、奥匈帝国……历史上出名的欧洲强国基本都出自于西欧(或南欧)。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和美洲开始发力,西欧却由于起步太早,已经没有了可开拓的空间,所以逐渐在全球竞赛中落后。
道理很简单:从西欧相关地区随便找一个国家,那都是传说中的发达国家,而且互相之间是罗圈套罗圈地牵制着,你说他们谁能兼并谁呢?
拿破仑以为自己很牛,希特勒也以为自己很牛,可他们始终无法摆平近在眼前的英国,同样无法摆平远在东欧的俄罗斯。
很多人都说: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属于老糊涂,专心攻略西欧多好,干嘛非要去惹毛熊呢?
这种说法,就好像一个根本没有入门的棋手,对着两个输掉比赛的九段棋手大发议论。
九段棋手输掉比赛,自然有发挥失误的地方,但要说一个没有入门的棋手,有资格指导九段棋手下棋,那显然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周平王动迁洛阳之后的困境,和拿破仑、希特勒所遇到的困境有些相似:他们都想重现昔日荣光,至少也要称霸一方,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出路。
当然了,周平王绝不是拿破仑或希特勒那种一心逆天行事的狠人,所以他的选择是稳扎稳打,但这同样看不到出路。
周平王去世之后,原本该继位的王子狐也突然去世,接班人变成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
周桓王的目标和周平王一样,就是想方设法恢复周王室的昔日荣光,但周桓王大概是一个类似于拿破仑或希特勒那种强硬性格的人,所以他想改变周平王那种稳扎稳打的作风,先拿近在眼前的郑国开刀。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为什么要拿郑国开刀呢?事实上,周王室和郑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
春秋时代的许多国家,大多数都是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封的,而且大多是周武王身边人。比如卫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晋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鲁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侄子,齐国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老师……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
可郑国的出现却非常晚,他们的开国国君郑桓公是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的叔叔,也是东周开国国君周平王的叔爷爷。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桓王和郑庄公属于还没出五服的亲戚。详细论起亲属关系来,郑庄公还是周桓王的爷爷一辈。
也因为双方的关系这么近,所以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一向很亲密。
想当年,周幽王战死在骊山脚下,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与他一同赴难。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阳,郑桓公的接班人郑武公鼎力支持,并一直都是周平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元年辛未,王东徙洛邑,锡文侯命。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
如果事态按照这种友好的模式一路发展下去,周王室自然能够与郑国联手,双方合力在河南打出一片天。
这种可能性其实是很高的,因为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郑国以新郑为中心,双方在地理上紧挨着,想要同时发力并不困难。
可问题就在于:周王室与郑国并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们之间除了合作之外,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周王室与郑国融合成一个大家庭吼不吼啊?以空对空地说,自然是吼啊!
可问题是:如果周王室与郑国融合成一个大家庭,那么他们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从周王室的角度来看,肯定还是自己当天子,郑国当臣子。恢复昔日荣光之后,郑国还是臣子。
从郑国的角度来看,肯定希望自己能够当曹操,周天子当汉献帝。恢复昔日荣光之后,周王室做名誉领袖,郑国做实际领袖,这样的联盟才能牢不可破。
当然了,郑国当时肯定不知道曹操,但他们不愿意给周王室当铁杆小弟,这一点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郑国的这套方案显然更靠谱。
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绝不是一方强势一方弱势,那不叫合作,叫提携。
郑国是周王室名义上的臣子,如果不能在实力上压倒周王室,那双方根本没有合作基础,只能说是周王室带着郑国打天下——周王室是猎人,郑国是猎犬,仅此而已。
所以郑国希望改变猎人和猎犬的关系,以两个猎人联手打猎的模式来合作。
可从周王室的角度来看:你一个诸侯,凭什么与我这个天子平等合作呢?
事实上,如果周王室和郑国的实力差距明显,那么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实力弱的如果敢不服从实力强的,那纯属自寻死路。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周王室和郑国的实力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周不服郑,郑也不服周,双方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后来,由于周平王得罪了郑国国君郑庄公,所以周王室和郑国交换质子,表示彼此亲密无间,史称“周郑交质”。
被交换到郑国的质子就是王子狐,直到周平王去世之后,王子狐才得以回国继位,但王子狐还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在周桓王看来,这就是郑国不愿恪守臣子本分,居然敢蹬鼻子上脸,和周王室交换人质,还害得王子狐这位“未来周天子”因离家太久,没能守候在父亲身前而悲伤去世。
出于种种原因,使得周桓王开始着手压制郑国。
在讲春秋初期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为什么总喜欢提西欧的历史呢?主要还是因为:这两段历史实在是太像了。
翻开世界历史,看看历史上的英国、法国和德国,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和周王室与郑国的关系差不太多。
因为当时东周施行分封制的政策,导致各路诸侯并起。皇帝没有办法应对这样的局面
因为当时分封制下,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天子的军队不多,基本都是靠诸侯来救的。
东周时期已经礼崩乐坏,王室已经失去了威严,根本没有能力再管理诸侯。
我认为周天子因为在当时有天下共主的身份是其中之的原因之一。在春秋初期,诸侯林立,周天子虽然实力大减,却依然拥有一方豪强的实力。而面对当时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周天子想要收拾旧山河其实也是挺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