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2024-12-03 14:23: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这是一个领导个人决策影响历史的典型案例。因此偶然性的成分占了决定性因素。

项羽此人虽然勇冠三军,力大无比,但骨子里却是犹豫不决,当断不断。我曾说过伟人的三个特质,其中一个就是“果决力”。刘邦为人十分果决,而且不是盲目的果决,是听从意见后的果决,你看他私放苦力、起兵反秦,追击项羽、包括后来平定季布等的反叛,无不是当机立断,没有丝毫忧郁,这就是为什么刘邦称帝而项羽败亡的根本原因。从历史上讲,刘邦武不及项羽、出身不及项羽、文也不及项羽,但他是伟人而项羽不是,就是因为项羽没有伟人的气质和做法。

(1)刘邦和项羽同为楚将,无同室操戈的道理;
(2)刘邦已经对之前阻挡项羽进入函谷关进行了解释,对自己入咸阳后的作为也做了交代,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3)项羽只认叔父项燕的权威,对范增其实是阳奉阴违的,一直有类似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可以说项羽还有点孩子脾气;
(4)樊郐突然来搅局,使得宴会中断,最后不了了之。
换做刘邦,我们来看会怎么样:
(1)刘邦知道要夺天下,必须除掉先入关中的项羽,否则永远被他压制,又谈何取而代之;
(2)刘邦会找项羽入关后的把柄,比如在涵谷关设兵阻挡,这分明已成敌对力量了;
(3)刘邦自知智力不高,一向对谋士言听计从,一定会听范增的话杀政敌;
(4)刘邦化解尴尬的能力比较高,不会被樊郐之流扰乱军心。
项羽的平凡人格造成了他的悲剧。他是大英雄,但配不上伟人的称号。因此,屡次错过杀刘的时机(后来在广武涧,在鸿沟定盟之前都错过了,鸿门宴只是第一次),自然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