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战之后的三国形式,以及为什么魏国在最后会胜利,蜀国吴国失败的分析

2025-04-15 06:56: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赤壁大战之后曹魏和东吴都进入了休整期,而刘备势力借机西进,取得了西川和汉中两地,加上荆州,已经完成了诸葛亮在隆中就已经谋划好的“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
其实,诸葛亮早已经明白,只有孙刘联合,才能真正有实力与曹魏抗衡。而且只有主动发起对曹魏战争,采用积极进攻的策略才能自保。所以,诸葛亮才五月渡泸,平定南越,收复孟获,稳定了大后方之后上表出兵北伐。六出祁山,九阀中原,正是积极进攻策略的体现。
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由经济势力、社会发展等综合国力来决定的。曹魏和之后由司马氏建立的晋国拥有北方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具有绝对的经济势力和发达的社会环境,这是吴蜀两国都无法拥有的。吴国虽然有平稳的社会环境和大量的粮食储备,但是人口稀少,整体社会发达程度较低,而且兵力不足,战斗力不强。蜀国乃后占领的土地,朝廷派别矛盾较多,只有诸葛亮个人的“人格魅力”来维系着蜀国的发展,但是凭借一己之力终会破败。而且多年征战,使本来就不太强盛的国力日趋衰落,被东晋消灭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能够维持三足鼎立的唯一办法就是“孙刘联合”,当这个联合出现危机,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被各个击破,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了。三分天下归一统,这是历史的必然,尽管无数的英雄人物叱诧三国,但谁也不可能阻挡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战争胜负的,只能是综合国力!

回答2:

从军事上讲,魏国虽然赤壁大败,但是还是三个国家最强大的,蜀,吴联合才能和魏国打成平手。
从生产力上讲,以前北方比南方发达,所以北方粮食多,人多,他持续作战的能力强。诸葛亮的出事表上不是还有“冀州疲敝”的语言么。
军事其实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三个国家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政治,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才采用了军事这种激烈的手段。而战争又是个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魏国在北方,古代中国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比南方发达的多,北方的综合实力自然最强。再加上魏国用了开垦边关,广屯粮的策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力自然是蜀、吴不能比的。
还有一点,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很大,你看诸葛亮在的时候,他虽然没有打败魏国,但是蜀国自保还是可以的,吴国有孙权,也是一个明主。但当诸葛亮,孙权等死了后,蜀国,吴国都出现了昏君,而魏国被司马懿家族掌控。你想想那些昏君怎么是司马家族的对手啊。

回答3:

魏国没有胜利,是司马氏最终获得了胜利。由司马懿掌权到司马昭建立西晋。魏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而后期魏国的君王们都较昏庸,导致司马懿掌权。蜀国的后主刘禅更为昏庸,天天只懂得享乐,听信巫师的言论不给姜维发兵救援,害的姜维投降魏国,而自己最后也投降了。蜀国被吞并以后吴国已经没有实力与当时已经建立了的晋相抗衡了。况且吴主当时也不怎么样。最终在公元280年被司马炎灭吴、结束了分裂

回答4:

赤壁过后 东吴周瑜带兵进攻荆州 反而让刘备坐收渔人之利 夺取了荆州.曹操自知荆州迟早失去 于是派军夺汉中。之后刘备带领魏延 盆统进攻西川。不料盆统出师不利 被射死落凤坡。诸葛亮知道。心知这只是事情的开端。刘备写信叫诸葛亮派人留守荆州。命诸葛亮呆兵前来相助。自己则坚守不战。诸葛亮原本想拍赵云镇守荆州....但害怕刘备对自己起疑心。于是就拍关羽镇守荆州(其实若刘备在信中写明让赵云镇守,就不会出现后来关羽失荆州)进攻下西川之后。汉中天险成了刘曹争夺的地方 黄忠还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
到了后来。诸葛亮迟迟不肯归还荆州。东吴没办法 派吕蒙进攻荆州。曹魏也进攻。关羽决定先出击。夺去了樊城。这一战让曹操心惊胆战 差点迁都来避关羽。关羽知后方吕蒙称病。拍陆逊前来参战。关羽一听便轻视陆逊。放心北伐。谁知博士仁淑芳降武。荆州尽失。关羽回救。中了毒箭。于是他坚守麦城。派人去上庸找刘封 孟达来救 谁知刘封孟达不出兵。关羽于是放弃麦城西逃。最后被东吴活捉。蜀汉亡国三个条件:1:关羽失荆州。2:诸葛亮病死,使蜀中士兵斗志全无。3:姜维顾得了抵抗东路曹军 又抵挡不了西路。
东吴嘛 我认为最重要一点:“后主昏庸无道,吴国必亡”加上后来东吴无人才了。
附加一点:最后不是魏国胜利。魏国灭了蜀国之后。司马家族便夺了皇位。建立晋。后来司马炎当皇。派军灭了东吴。所以后来是三国归晋 而不是三国归魏。

回答5:

诸葛亮临死前,精心设了一计,快要成功了,司马懿一死就能复兴汉室。这时老天却下了一场雨。浇灭了火。诸葛亮喷血而亡。这样司马懿就大难不死。没人与他抗衡。最后操控曹魏八岁的皇帝。以后司马炎废了皇帝建了晋朝。先后灭了蜀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