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舞思想都有什么?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舞蹈史
2025-03-14 01:49: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美学思想伴随人文的自觉,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深入探讨,哲学领域里的某些理论引人艺术审美领域,而有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元哀乐论》、刘勰[xie]《文心雕龙》、钟蝾的《诗品》等。 阮籍在《乐论》中提出著名乐舞美学观点,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提出乐舞能够体现天地的本质,乐舞若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便表现为和谐,否则便不和谐,表现于人类社会是礼与乐的相互作用,因此,提出"移风易俗"的结论。进而又提出"乐制有常"的论点,即强调乐制的规格,他认为乐制要规范,与礼配合,天下才能太平。他的乐舞思想仍是围绕维护封建统治制度而展开,强调乐舞与政治的关系。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了强调人的自身情感在乐舞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对乐舞审美有了新认识。 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代表作《文心雕龙》,这是一部对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文艺理论巨著。该著作自始自终贯穿儒家"中和"的思想。其观点是唯物主义的,首先他对"美"的认识就与众不同,他在《原道》中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点明了美来自自然,来自客观事物。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刘德认为艺术家对事物的情感,对艺术进行创作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感受。他在《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的主观感受来自自然。其次,刘勰还提出有关艺术想像和艺术构思等问题,如"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刘勰这一论点涉及到许多创作问题。刘勰这一思想对后世艺术表演、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回答2:

周/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春秋/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