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一,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怎么办?

2024-12-05 00:51:3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很多家长担忧小孩上课不敢举手的问题,却又不知道要怎么科学教育孩子,我今天来教你。@小洁儿老师
01、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真的是因为性格内向吗?

身为宝妈,我发现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敢举手发言都存在这些误解:

孩子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是因为小孩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因为天生性格内向腼腆、沉默寡言;
孩子胆小,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是因为怕说错话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
确实,孩子不爱、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是一个令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问题。毕竟,小孩上课积极发言是能够帮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锻炼到他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可是,绝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归咎于性格内向、胆子小。

其实,并不尽然。在课堂上老师点名的时候,很多外向的孩子也会保持沉默、低头不语。

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曾说到:

人会害怕当众表达观点,与性格关系很小。就比如有很多内向的人擅长演讲,也有很多外向的人惧怕演讲。
对于“举手发言”这件事,孩子们的内心活动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这么简单。为了说清楚孩子不敢/不想举手发言的原因,以及找到鼓励孩子举手发言的方法,本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举手发言包括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孩子对应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乐于举手发言呢?

02、想帮助到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我们先来看看举手发言的6个具体环节,了解孩子为什么不举手发言,及其在每个环节对应的心理变化。

举手发言对孩子而言并不仅仅是站起来回答一个问题这么简单。一般来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举手——老师批准——学生发言——老师评价。

对于每个环节,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小问题,都会导致孩子不愿意举手发言。

①提问环节:提问环节是举手发言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老师根据课堂所授内容提问。在这个环节中,导致孩子不愿举手发言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上课没听,不会答;太难了,答不出来;太简单了,觉得没意思。

②思考环节:思考环节是举手发言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思考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能答出老师的提问。

③举手环节:举手环节是孩子最纠结、内心获得最丰富的环节。课堂活跃的孩子如果能够想到问题的答案,就会跃跃欲试想发言。

但是在举手之前,他们还是会经过一番心理挣扎:

我要快点举手,不然我的答案被人先说走了怎么办?
万一我说错了,老师会不会说我?同学们会笑话我吗?
举手了老师会叫到我吗?老师总是叫班长回答。
大家都不举手我举手的话,他们下课说我怎么办?
……
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想到的回答被人说走了,或是纠结再三怕答错、怕老师不叫自己回答等等,都会导致孩子不愿举手。

④批准环节:为了维持课堂的秩序,学生不能随意发言,需要等到老师点名批准后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理论上来说,每位举手同学得到的发言机会应该是均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如此。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程度都不一样,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在选择学生回答时,教师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上尤为明显。

长此以往,那些成绩并不是很好但参与程度高的孩子就会渐渐失望:反正老师也不会叫我,那我还举手干嘛呢?这类孩子在课堂上“被沉默”。

⑤发言环节:有些孩子不善于在公众场合发言,有时明明知道答案,结果站起来回答时,却脑袋一片空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而有些孩子则思考能力较强、不怯场,即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思考,说出答案。

发言环节的好坏,会影响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影响孩子下次举手发言的表现。

⑥评价环节:评价环节主要来自三方面:老师对“我”的评价、老师对其他同学的评价、同学对“我”的评价。

老师对“我”评价
评价环节是指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想法,如果老师肯定学生举手发言的行为,受到鼓舞的孩子下次还会积极举手发言。

但如果老师否定了孩子的回答,甚至说孩子上课没听问题就瞎说,被泼了冷水的孩子下次可能就不敢/不想发言了。

老师对其他同学的评价
此外,老师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对于想举手又怕说错被批评的孩子,如果看到其他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老师还是表扬了他,那么,孩子就会深受鼓舞,有勇气举手。但如果老师批评了那位说错的同学,就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更不敢举手了。

同学对“我”评价
有些孩子不愿举手,是怕答错了被同学嘲笑。

有一次课堂上造句,我让一位男同学用“像”造句。这个小朋友本来想说“太阳像个大火球。”结果一紧张说成了“太阳像个大火车。”他同桌听到后大声地笑了:“啊?太阳像个大火车?哈哈哈。”然后,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

后来一段时间,那位小朋友总是在心里默念好几遍,确定不会说错才敢举手,他说怕同学笑话他。

总而言之,孩子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不仅仅是因为性格孤僻内向,在举手发言的具体6个环节之中,还有很多相关复杂的因素影响着孩子。了解了这些因素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培养孩子敢于举手发言。

03、身为父母,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敢于举手发言,并养成习惯呢?

我在这里提供三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打好基础
行为强化法
推己及人
这三点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对应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工具,下面一一说明:

①打好基础:培养孩子举手观念,让他不再恐惧和排斥举手这件事

我们都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放到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孩子的举手观念决定了孩子的举手行为。所以想让孩子敢于举手发言,我们就要培养孩子的举手观念。

那具体可以运用到哪些技巧呢?

技巧一:采用情景模拟,减少负面情绪

什么是情景模拟呢?

简单来说,情景模拟就是我们根据孩子薄弱的地方设计情景,让孩子扮演情景中的某个角色,模拟情景过程,在模拟情境中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

比如,让考试焦虑的孩子模拟考试情景,在演讲比赛前让孩子在家模拟比赛场景等。通过模拟情景,增强孩子对真实情景的熟悉程度,从而减少孩子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技巧二:采用角色扮演,调整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游戏娱乐、心理引导、自我思考等。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过家家就是典型的角色扮演。

在引导孩子举手发言时,让他扮演教师,能帮孩子换位体验老师的角色,更好地理解老师的处境,从而明白老师提问时的内心感受,让孩子对举手发言不再恐惧。

我举个详细例子来说明:

我侄女上中班时,回家后经常会说“有谁可以帮我拿一下餐巾纸吗?”“有谁能帮我搬一下椅子吗?”我知道她其实是在模仿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

于是我就说:“我来帮忙。帮忙之前需要举手吗?”她点点头。然后下次说的时候就会变成:“我需要一支红色的水彩笔,有人能帮我拿一下吗?请举手。”我和我姐总是很配合她的游戏。有时,我需要拿一个什么东西,我也会故意说:“有谁能帮我拿一下水杯吗?请举手。”我侄女就会举手,然后帮我拿过来。

慢慢地,她从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变成了一个课堂的活跃者。

除此之外,一家人还可以晚饭后坐下来玩猜谜语的游戏。一个人说谜语,其他人猜,猜谜语的人在猜之前要先举手,得到说谜语的人批准后,才能回答。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举手观念。因为在这类互动的小游戏中,孩子的精神状态最为放松,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游戏中的观念和规则。

通过这类情景模拟、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举手观念,从而训练孩子的举手行为,让孩子对举手发言这件事不再恐惧和排斥。

②行为强化法:强化孩子举手行为,让他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什么是行为强化法呢?

行为强化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也就是说,等孩子出现了你想让他出现的行为时,你要对他进行鼓励,从而提高该行为出行的频率。

那具体要怎样来强化孩子的举手行为呢?有这三个步骤:

首先,制作行为日记,强化举手行为;

以举手发言来说,在我们的模拟情景中,如果孩子举手发言了,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鼓励。所以,我们要跟孩子制作一本行为日记,在里面列上每项需要强化的内容,如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每做到一次就在对应的一栏加一分。等该项总分达到一定分数时,孩子就能得到某种奖励。

其次,及时反馈,增强强化效果;

做一件事如果得不到反馈,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及时反馈是强化行为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孩子举手行为的培养也是如此。

在模拟情景中,当孩子发生举手行为时,家长要先表示“我已经注意到你举手啦”。不管家长是语言表达还是非语言行为(如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这种简单的反馈能对孩子的举手行为进行强化。

反之,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孩子举手,或是注意到后没有及时反馈给孩子,那举手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最后,设置阶梯式的总分,对孩子的举手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更有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我们对他的奖励不要过迟,否则孩子会没有动力。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在课堂上多举手,那你跟他说,如果你两个星期能每天举手发言,周末我就带你去吃肯德基;如果你能坚持两个星期每天举手发言,你生日(半年后)我就带去你迪士尼玩。

两种奖励的效果是不同的,虽然去迪士尼对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但是可能前者的奖励更有效。因为前者的奖励(结果)是紧跟孩子的举手行为的。

那么,在用行为强化法强化孩子的举手行为时,我们可以借鉴以上原理。在第一步时,我们已经给孩子建立了行为日记,在设置总分时,可以设置阶梯式总分。比如累计达到20分,可以去

回答2:

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主要是由于怕回答错误被别人嘲笑。主要还是由于胆子小。害怕承担责任吧!所以胆子大一点。脸皮厚一点。

回答3:

害怕回答问题根本在于有无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