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田先生,1936年生于安徽肖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协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扬子江诗刊》顾问。有《煤城春早》等十余部诗集。
1948年淮海战役的炮声解放了孙友田贫困的皖北家乡。1951年,小学毕业辍学在家的他,还只是个15岁的农村少年,便从老家步行90华里去徐州考学,居然考取了贾汪煤矿初级职业学校。当时,他虽不甚明了“职业”二字的含意,实际上已经将自己这块“煤”投入了火红的人生熔炉。从此,熊熊燃烧的烈焰中,多出了一支小小的火苗;奔腾不息的煤海上,增添了一朵小小的浪花。是煤海的风扬起了他的诗船之帆,吹开了他的咏煤情怀。从他领到第一盏矿灯开始,就把一车车金灿灿、亮闪闪的煤推到新中国的诗坛上,让它们在那里闪光。一条通向采区的巷道,走成了终生的煤矿情结。
孙友田进矿的第一天就在日记里写道:“煤矿不仅产煤,也产诗……”。事实证明,煤田上开放着黑色的牡丹,也开放着诗的花朵。他和矿山电工相处时间最长,因此,才能在《矿山电工》这首诗中塑造出他们的形象:“一把钢钳引来万道金光/一双铁鞋爱向高空攀登”。抒发出他们的苦乐:“风雪里,每口热气都送给白铁紫铜/烈日下,每颗汗珠都交给金线银灯”。这首诗先登在机电科的墙报上,后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9月号。
因为写煤,孙友田于1959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也是因为写煤,1960年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还是因为写煤,1999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最使他难忘的是200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徐州市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邀请他去朗诵获奖诗歌《最后的煤田》。这首诗是他访问徐州龙固煤矿后写出的。写的是龙固煤矿八百勇士在苍茫的微山湖畔、古沛境内的芦荡中建设徐州煤田上最后一对矿井的艰苦情景。当他朗诵完这首诗后,天能集团所属龙固矿、沛城矿、柳新矿等八个煤矿的矿长登台向他献花。八束鲜花散发着煤的芬芳,浸透了燃烧的诗情。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因为这爱,孙友田的诗才那样耐燃耐烧,经久不衰;因为有山有水,孙友田的诗才那样动人、优美。
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就沿街乞讨。
不能老在别人的土地上干活,孙友田的父亲盼望着自己能有几亩地。所以友田出生后便毫不犹豫地给他起名“有田”,以寄托一种希望。老二出生则叫“有银”,老三老四相继出生,老爷子以相同的心情起名“有金”、“有玉”。解放后老五来到人间,还是老爷子起名,这回他犹豫了:“良田”有了,“金银宝玉”也有了,还需要什么呢?他思索良久,猛然省悟,笑嘻嘻地给老把子起名“孙有权”。原来缺少的是这个“权”字。
家里终于有了四亩二分地。为了肥田,友田的父亲兴致勃勃地买来两只用柳条编的箕子,叫友田和二弟拾粪。并在院子里画了两个圆圈,谁拾的倒在谁的圆圈里,让兄弟俩开展劳动竞赛。
孙友田的父亲憨厚和善,疼爱孩子。晚上只要有空,就给孩子们讲故事,也喜欢把过去跟着堂哥唱过的顺口溜再唱上几段,以博得孩儿们的欢心。顺口溜又叫数来宝,一句一韵,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富有机智、风趣、节奏和韵律。孙友田后来会写带有民歌韵味的新诗,是不识字的父亲对他的启蒙,点燃了他永远燃烧的诗情。
母亲不识字,但她总喜欢一边为孙友田纳鞋底,一边督促他:“写字去!”自从友田学会走路,就穿她做的布鞋。鞋面是她织的,纳鞋底用她纺的线绳。为了友田一双爱动的赤脚,常常熬红她的眼睛。直至以后,友田出外上学了,工作了,还仍然穿她做的布鞋。子女走到大涯海角,也离不开母亲的视线,母亲的呵护。
孙友田老家很穷,自小生活清苦。他和三个弟弟长到十来岁了,一直很少吃到荤腥。一天,父亲笑着从外边提一条羊腿进家,说煮煮,喝顿羊肉汤。母亲忙活起来。待羊腿煮烂放进瓦盆里拆肉时,母亲叫弟兄们过去帮她干事。几个孩子围了上去,母亲撕一块填在这个嘴里,又撕一块填在那个嘴里,像喂她的一窝小鸡。转瞬间,一条羊腿只剩下一盆骨头。母亲怕父亲发火,反倒埋怨他:“买的羊腿太瘦了,拆不出肉!”五十多年过去了,吃过的山珍海味都忘却了,唯独这次手抓羊肉,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儿女有了难处,母亲总是伸来温暖的手。友田和妻子结婚的那年初冬,她来矿了,看到他们床上只铺着薄薄的褥子,就瞒着小俩口只身爬上矿区的东山,见草就拔,一个下午就拔了一大捆白茅草,硬是从山上背下来。友田妻子见了又心疼又生气地埋怨她:“娘、那山上有狼!”老母亲却轻轻一笑,说:“什么野物都怕活人。”……
母亲看着孙友田弟兄五人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她心中装着儿子这一代,还装着孙子孙女这一代。友田女儿断奶就送回家由她照看。夏天蚊子多,她让孙女睡在软床子里。所谓软床子,是用绳子编起来代替床板,人躺上去就如躺进网兜里。母亲睡在孙女身边,不停地用扇子赶着蚊子,嘴里还唱着动听的童谣。后来女儿告诉友田;“奶奶睡在床框上,那床框就是一根木头。”
举家南迁后,每年友田总要回老家看望她。有一年看她时正值秋天。返回时,刚上路,便听身后有人喊他的乳名,回头一看是母亲用大襟褂兜着一兜金黄的玉米跑来,玉米上那粒粒金黄像母亲闪亮的汗珠……她说:“这是我种的金皇后,你们城没有,捎去,给孩子们爆米花……”
谁知一年之后,老母亲不幸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连儿子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孙友田泪流满面。
一生爱着儿孙们想着儿孙们的母亲,忽然间便失去了记忆。而且,很快便撒手人寰,和孩儿们永别了。那天是1988年1月11日。孙友田望着日历发呆。他总觉得那三个“1”字就像三支流泪的蜡烛,每一支都和母亲一样,默默地燃尽自己,却点亮了一颗颗儿孙的心!
孙友田正是被亲情点燃的最亮的一颗心。尽管当今花里胡哨、热闹非凡的诗坛,没有给孙友田这样一位贴近生活又切合时宜的诗人予更多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与那些被吹捧得大红大紫的男男女女相比,明显地被冷落、被轻视,但他并未因此而稍有懈怠和半点放松,仍然默默地耕耘,熊熊地燃烧。
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 《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我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小乡镇上,八岁进了镇上惟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是文盲,但对我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我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我,看着我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我喜欢“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喜欢作文,但不喜欢日记。作文有题目,大都是“我的老师”、“我的母亲”等,写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熟悉的,能做到“得心应手”。而日记不仅要天天写,还要写出内容来,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我那时的日记几乎千篇一律,总是这么几句话:“清晨,我背着书包上学校,在路上,看到两条狗打架。看了一会儿,于是,就上学去了。”日记前还要填日期、天气、风向等。日期、天气都好填,风向怎么办?我就抓一把沙土向空中一撒,然后填上“东”或“东南”。因为不懂得日记的作用,不会观察生活,所以,小学时期总把日记当做负担。其实,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对积累生活、练习写作是有帮助的。现在小学校里面采用不定期的“日记”形式,给小学生们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是适宜他们的一种做法。
我虽然喜欢作文,但比较粗心,文中常出现错别字,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改过来。记得我有一篇作文被老师选出来贴在教室后墙上“示范”,但文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别字,就是把因为不讲卫生而害了眼(眼睛红肿发炎,当地叫害眼)的“害”字,觉得与眼睛有关,就给加个目字旁,成了“瞎”字。“害了眼”成了“瞎了眼”。老师没看出来,一展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就嘲笑我:“你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怎么说瞎了?”“咱们以后就叫他‘孙瞎子’吧。”我气得跑到教室后墙边,把那篇作文撕了下来。——粗枝大叶害死人!小学毕业的那年正是家乡解放的前夕,我失学了,当时才十三岁。家里有四亩三分地,秋天到了,父亲买了一头小黑驴,让我割草喂它。小黑驴浑身的皮毛像黑缎子一般,四个蹄子却是雪白的,我给它起个外号叫“雪里站”。我高兴地背起草箕子,天天下地割青草。有时割草累了在树阴下乘凉,看到一群群学生放学回家,心中好羡慕。那些学生胸前别着一枚枚三角形的校徽,勾起我渴望学习的念头,就用铲子在沙地上不停地划着“�”…… 家乡解放后,我想重上六年级。父母亲同意了,到学校一说,校长答复:来考一考吧。一天,我兴奋地走进教导处,那是三间大堂屋,教导主任让我坐在一张桌子前,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作文。我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想起了我心爱的小黑驴“雪里站”。淮海战役打响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从徐州败退下来,路过家乡,不仅到处抓人带路,还抢劫老百姓的财物,家乡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那是个冷冷清清异常恐怖的黄昏,几个反动派的败兵闯进我家,不由分说拉走了小黑驴……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我伏在桌子上飞快地写起来,教导处老师学生出出进进,特别是下课的时候更是忙乱,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好像三间屋子里就坐着我一个人,我完全沉浸在故事里,像演员进入了角色。一会儿恐怖,一会儿愤慨,一会儿痛苦,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急骤地变化着,我简直无法控制自己,一口气就写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这时早已放学,屋里只有教导主任等着我。第二天,我就被通知录取了。
这次作文,也成了我难忘的一件事。
我那时虽然不懂文章作法之类的理论,但晓得一定要带着感情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 《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孙友田先生,1936年生于安徽肖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协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扬子江诗刊》顾问。有《煤城春早》等十余部诗集。
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 《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我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小乡镇上,八岁进了镇上惟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是文盲,但对我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我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我,看着我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我喜欢“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喜欢作文,但不喜欢日记。作文有题目,大都是“我的老师”、“我的母亲”等,写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熟悉的,能做到“得心应手”。而日记不仅要天天写,还要写出内容来,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我那时的日记几乎千篇一律,总是这么几句话:“清晨,我背着书包上学校,在路上,看到两条狗打架。看了一会儿,于是,就上学去了。”日记前还要填日期、天气、风向等。日期、天气都好填,风向怎么办?我就抓一把沙土向空中一撒,然后填上“东”或“东南”。因为不懂得日记的作用,不会观察生活,所以,小学时期总把日记当做负担。其实,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对积累生活、练习写作是有帮助的。现在小学校里面采用不定期的“日记”形式,给小学生们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是适宜他们的一种做法。
我虽然喜欢作文,但比较粗心,文中常出现错别字,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改过来。记得我有一篇作文被老师选出来贴在教室后墙上“示范”,但文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别字,就是把因为不讲卫生而害了眼(眼睛红肿发炎,当地叫害眼)的“害”字,觉得与眼睛有关,就给加个目字旁,成了“瞎”字。“害了眼”成了“瞎了眼”。老师没看出来,一展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就嘲笑我:“你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怎么说瞎了?”“咱们以后就叫他‘孙瞎子’吧。”我气得跑到教室后墙边,把那篇作文撕了下来。——粗枝大叶害死人!小学毕业的那年正是家乡解放的前夕,我失学了,当时才十三岁。家里有四亩三分地,秋天到了,父亲买了一头小黑驴,让我割草喂它。小黑驴浑身的皮毛像黑缎子一般,四个蹄子却是雪白的,我给它起个外号叫“雪里站”。我高兴地背起草箕子,天天下地割青草。有时割草累了在树阴下乘凉,看到一群群学生放学回家,心中好羡慕。那些学生胸前别着一枚枚三角形的校徽,勾起我渴望学习的念头,就用铲子在沙地上不停地划着“�”…… 家乡解放后,我想重上六年级。父母亲同意了,到学校一说,校长答复:来考一考吧。一天,我兴奋地走进教导处,那是三间大堂屋,教导主任让我坐在一张桌子前,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作文。我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想起了我心爱的小黑驴“雪里站”。淮海战役打响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从徐州败退下来,路过家乡,不仅到处抓人带路,还抢劫老百姓的财物,家乡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那是个冷冷清清异常恐怖的黄昏,几个反动派的败兵闯进我家,不由分说拉走了小黑驴……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我伏在桌子上飞快地写起来,教导处老师学生出出进进,特别是下课的时候更是忙乱,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好像三间屋子里就坐着我一个人,我完全沉浸在故事里,像演员进入了角色。一会儿恐怖,一会儿愤慨,一会儿痛苦,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急骤地变化着,我简直无法控制自己,一口气就写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这时早已放学,屋里只有教导主任等着我。第二天,我就被通知录取了。
这次作文,也成了我难忘的一件事。
我那时虽然不懂文章作法之类的理论,但晓得一定要带着感情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因为这爱,孙友田的诗才那样耐燃耐烧,经久不衰;因为有山有水,孙友田的诗才那样动人、优美。
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就沿街乞讨。
不能老在别人的土地上干活,孙友田的父亲盼望着自己能有几亩地。所以友田出生后便毫不犹豫地给他起名“有田”,以寄托一种希望。老二出生则叫“有银”,老三老四相继出生,老爷子以相同的心情起名“有金”、“有玉”。解放后老五来到人间,还是老爷子起名,这回他犹豫了:“良田”有了,“金银宝玉”也有了,还需要什么呢?他思索良久,猛然省悟,笑嘻嘻地给老把子起名“孙有权”。原来缺少的是这个“权”字。
家里终于有了四亩二分地。为了肥田,友田的父亲兴致勃勃地买来两只用柳条编的箕子,叫友田和二弟拾粪。并在院子里画了两个圆圈,谁拾的倒在谁的圆圈里,让兄弟俩开展劳动竞赛。
孙友田的父亲憨厚和善,疼爱孩子。晚上只要有空,就给孩子们讲故事,也喜欢把过去跟着堂哥唱过的顺口溜再唱上几段,以博得孩儿们的欢心。顺口溜又叫数来宝,一句一韵,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富有机智、风趣、节奏和韵律。孙友田后来会写带有民歌韵味的新诗,是不识字的父亲对他的启蒙,点燃了他永远燃烧的诗情。
母亲不识字,但她总喜欢一边为孙友田纳鞋底,一边督促他:“写字去!”自从友田学会走路,就穿她做的布鞋。鞋面是她织的,纳鞋底用她纺的线绳。为了友田一双爱动的赤脚,常常熬红她的眼睛。直至以后,友田出外上学了,工作了,还仍然穿她做的布鞋。子女走到大涯海角,也离不开母亲的视线,母亲的呵护。
孙友田老家很穷,自小生活清苦。他和三个弟弟长到十来岁了,一直很少吃到荤腥。一天,父亲笑着从外边提一条羊腿进家,说煮煮,喝顿羊肉汤。母亲忙活起来。待羊腿煮烂放进瓦盆里拆肉时,母亲叫弟兄们过去帮她干事。几个孩子围了上去,母亲撕一块填在这个嘴里,又撕一块填在那个嘴里,像喂她的一窝小鸡。转瞬间,一条羊腿只剩下一盆骨头。母亲怕父亲发火,反倒埋怨他:“买的羊腿太瘦了,拆不出肉!”五十多年过去了,吃过的山珍海味都忘却了,唯独这次手抓羊肉,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儿女有了难处,母亲总是伸来温暖的手。友田和妻子结婚的那年初冬,她来矿了,看到他们床上只铺着薄薄的褥子,就瞒着小俩口只身爬上矿区的东山,见草就拔,一个下午就拔了一大捆白茅草,硬是从山上背下来。友田妻子见了又心疼又生气地埋怨她:“娘、那山上有狼!”老母亲却轻轻一笑,说:“什么野物都怕活人。”……
母亲看着孙友田弟兄五人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她心中装着儿子这一代,还装着孙子孙女这一代。友田女儿断奶就送回家由她照看。夏天蚊子多,她让孙女睡在软床子里。所谓软床子,是用绳子编起来代替床板,人躺上去就如躺进网兜里。母亲睡在孙女身边,不停地用扇子赶着蚊子,嘴里还唱着动听的童谣。后来女儿告诉友田;“奶奶睡在床框上,那床框就是一根木头。”
举家南迁后,每年友田总要回老家看望她。有一年看她时正值秋天。返回时,刚上路,便听身后有人喊他的乳名,回头一看是母亲用大襟褂兜着一兜金黄的玉米跑来,玉米上那粒粒金黄像母亲闪亮的汗珠……她说:“这是我种的金皇后,你们城没有,捎去,给孩子们爆米花……”
谁知一年之后,老母亲不幸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连儿子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孙友田泪流满面。
一生爱着儿孙们想着儿孙们的母亲,忽然间便失去了记忆。而且,很快便撒手人寰,和孩儿们永别了。那天是1988年1月11日。孙友田望着日历发呆。他总觉得那三个“1”字就像三支流泪的蜡烛,每一支都和母亲一样,默默地燃尽自己,却点亮了一颗颗儿孙的心!
孙友田正是被亲情点燃的最亮的一颗心。尽管当今花里胡哨、热闹非凡的诗坛,没有给孙友田这样一位贴近生活又切合时宜的诗人予更多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与那些被吹捧得大红大紫的男男女女相比,明显地被冷落、被轻视,但他并未因此而稍有懈怠和半点放松,仍然默默地耕耘,熊熊地燃烧。
回复: 孙友田
--------------------------------------------------------------------------------
——《孙友田诗歌选》《孙友田散文选》出版有感
近日,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江苏“天能”文丛编辑部王善奎先生主编的两本大作——《孙友田诗歌选》和《孙友田散文选》放在我的案头,简陋的办公室因之一亮。
提及孙友田,我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副布满沧桑和憨笑的脸庞,我的耳际就会响起孙友田那烩炙人口的经典诗句:“我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在他的诗中,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矿山的呼啸,煤海的欢腾,讴歌了山川的壮丽,城市的繁荣。他的诗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诗句洗练,感染力极强。为展示诗人五十年抒情诗作风貌,特别是煤矿抒情诗作的特色,高扬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和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天能集团将于近期在天能集团龙固煤矿举办孙友田诗歌朗诵会,以此庆祝他诗歌创作50周年。
出生于安徽省萧县黄口镇农民家庭的孙友田,对徐州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徐州市为庆祝新中国50周年举办的“共和国之恋”大型诗歌朗诵会上,用徐州方言朗诵了他1991年创作的诗歌《我的徐州》:“四十年前/我把姓名/填写在/徐州煤田的花名册上/于是/我便拥有地下的太阳”是的,孙友田对徐州煤矿有着特殊的情感。诗人1957年来到贾汪煤矿,在煤炭高产的日子里,他和业余宣传队的同志们腰里装着竹板,下班之后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井上井下到处都有他们的竹板声。在大闹技术革新的时候,他和机电科职工苦干了两天一夜,试制成功了顶车器,解决了掘进工作面扒装难的问题,他因此兴奋得一夜未睡,和宣传队的同志们一起编出了24段小快板,在矿区到处演唱。那时只有3年工龄24岁年龄的孙友田,竟已出版了轰动中国诗坛的《煤海短歌》和《矿山锣鼓》两部诗集,1960年6月他作为煤矿代表,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被称为“工人诗人”,和“农民诗人”王老九同称“中国工农二诗人”,郭沫若曾说过:“徐州韩桥煤矿的孙友田,是个值得注意的新人”从此,孙友田蜚声文坛,成了中国煤矿工人的骄傲。
孙友田50年雄踞诗坛,唱和煤海,宝刀涵辉,佳作选出,他曾亲自编辑诗集10卷,并不自豪地说:“这是煤矿工人奖给我的10块金牌。”200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徐州市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会“历史的回声”,孙友田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最后的煤田》——献给龙固矿工。江苏天能集团8位煤矿领导心潮澎拜,上台集体献花,表达了徐州矿工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切的爱恋。诗人夜不能寐以《十块金牌和八束鲜花》一文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孙友田,用他那像乌金河一样滚滚流淌的诗句,用他那像乌金山一样金光闪闪的诗篇,耸立起一座高耸入云的“煤矿诗歌”的纪念碑�
孙友田,这块不停燃烧的煤,将继续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发出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