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5-04-12 23:56: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康有为、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4分)

(1)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1分)

“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1分)

(2)不同: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1分) 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1分) 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1分)

变迁:“剃发”“蓄发”“ 断发”(剪辫)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意义: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洲专制统治的结束;

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4分)

回答2:

清代强制剃发易服,为了宣示他们的统治权力。体现了他们作为少数民族和奴隶制政权向封建政权转变时,产生的特质。

回答3:

中国汉族的成年男人一直以来都是束发的(从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男子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闻名的象征特征。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所有的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王朝最典型历史映照,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剧,影视影像反映清朝故事的历史剧集都称作“辫子戏”。
我们从电视影像里看到的现象留着的都是“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后面梳成又粗又长的辫子。
在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地区的影视剧,电影里,头皮都不剃光,只是梳成大辫子。内地的观众看完影像说,像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地区的影视剧那样的留法,男人都是死罪。其实大家不知道,像《少年天子》《康熙王朝》那样留法,绝多数时候也是死罪的。
清王朝各个时期留的辫子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随着审美观,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和当时传教士西洋文化的一些因素影响,发生了一些改变。

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在顺治时期,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满族清皇朝把愿不愿剃发留辫理解为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

辫子发生的变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清朝前期):清统治者入关,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第二阶段(清朝中期):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第三阶段(清朝后期):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苏乞儿生活的时代——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

回答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2分)
答案
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1分)
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1分)

回答5:

从闭关锁国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