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起源

和字的详细起源,跪求!!!!!!
2024-10-31 07:34: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和字
  〔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𠀤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和姓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 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 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阳士。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 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代 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号(缺)
  ============================================================
  【和姓宗祠通用联】
  〖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唐尧;
  望出汝南。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
  栋梁攸寄;
  律吕克谐。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西平人和峤,少有盛名,太傅庾顗见了他曾感叹:“和峤森森(高耸的样子)和千丈松,把他用在大厦上,必为栋梁之才。”武帝时,历官黄门侍郎、中书令。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下联典指北宋浚仪人和岘,字晦仁,精通音乐。太祖时任太常博士,曾用王朴律校准洛阳司天台影表(测日影的仪器)的石尺,制作律吕(乐律)。太宗时官主客郎中、兖州知州、太常丞。著有《奉常集》、《秘阁集》。
  系承仲叔;
  璧重连城。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尧时和仲,为和叔之后。下联典指“和氏壁”价值连城。
  磥砢多节;
  衣钵相传。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和峤。宋范质登进士,居十三名,与五代后梁·和凝同,时人有诗云:“登庸衣钵亦相传。”
  -----------------------------------------------------------------
  〖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岭南无珍货;
  汝西有栋梁。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指挥使和斌,字胜之,鄄城人。为德顺军指挥使,从狄青南征。斌老于为将,以忠信得边心。岭南珍货,一无所蓄。边吏欲邀功,谋报启衅,斌破其奸谋,故所至无事,吏民称之。下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字长舆,汝南西人。少有盛名。人称其“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厦,必有栋梁之用。”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惠帝时拜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
  明号真孝廉;
  清封果勇侯。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举人和承芳,平定人。历唐山知县,有惠政。以父丧还籍,斩衰竹杖,徙行千里,居丧哀毁。世称为真孝廉。下联典指清代名将和隆武,满州镶蓝旗人。因功封三等果勇侯,授吉林将军。卒谥壮毅。
  -----------------------------------------------------------------
  〖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广记三州大事;
  巧描二帝真容。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乾隆进士和映,蒙古镶黄旗人。原名和宁。奉使卫藏及西域,前后凡十二年。著有《读易汇参》、《三州纪略)等书。下联典指元代画家和礼霍孙,蒙古人。至元时,仕为承旨,善写真,尝奉召写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见《元史祭祀志》。
  -----------------------------------------------------------------
  〖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存斋琴谱十八卷;
  香奁华章百余集。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内阁侍读学士和素,字存斋,满洲人。《有琴谱合璧》十八卷,取明代扬抡《太古遗音》,译以清书。明人旧笈,转赖此帙以传。下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绩,须昌人。梁时举进士,历仕晋汉,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鲁国公。尝知贡举,所举皆一时之秀。为文章以多为富,有百余卷,尝作香奁集。
  定八音,雅乐律吕;
  职二帝,时官秋冬。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太常博士和岘,字晦仁,凌仪人。善音乐,他以补律准较洛阳司天台影表石尺制律吕,于是八音始和畅。下联典指尧时治西、朔方之官和仲、和叔二人。和仲掌秋天之政,和叔掌冬天之政。
  -----------------------------------------------------------------
  〖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挺秀干霄,隐具栋梁大用;
  开门撤棘,毫无关节潜通。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字长舆,汝南西人。下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绩,须昌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和志光少将
  和志光(1946-——),藏族,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人。196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13团一连当战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陆军第11军32师95团一连副排长。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排长。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连长。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7团一营营长。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副团长。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团长。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参谋长。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合成指挥专业学习)。现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回答2:

▲和字
〔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𠀤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和姓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回答3:

和字
〔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𠀤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回答4:

[ 和 ]
拼音:hé,hè,hú,huo,huó,huò
繁体:和
部首:口
部首笔划:3
字意五行:水
康熙笔划:8
简体笔划:8
台湾笔划:8
拼音输入:he
五笔输入:TKG
吉凶寓意:吉
笔顺:撇横竖撇捺竖折横

康熙字典解释

【丑集上】【口字部】 康熙笔划:8 部外笔划:5

〔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回答5: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引自《说文解字》)
那么“和”字的原意应该是“应和”的意思,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