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欧美诗人追捧的中国古典诗人,自然是陶渊明、王维、杜甫、和李白等人,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诗人和经典。
其实,无论是中国诗人受到外国诗人的启示,还是外国诗人受到中国诗人的影响,都说明了一个这样真理:东方和西方文化之间差异极大,甚至相去甚远,因而相互有了神秘感——遥远的距离产生了美。
中国古典诗歌大师陶渊明、王维等人的隐居生活方式和创作手法,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许多诗人的追捧,甚至还有人身体力行,一生都实践着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北欧隐士”、挪威著名诗人奥拉夫·豪格(1908-1914)。
作为果农,豪格不求功名,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挪威峡湾中的一个小渔村,仅靠种植几亩苹果园为生,堪称真正的园丁和隐居的诗人。虽然他早年也接受过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但后来深深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并深受其影响和启示。平时,他或采摘自己种植的果子,或独酌自酿的苹果酒,或阅读各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与世无争地过着他所向往的陶潜式的田园生活,喜欢在“工作之余,你可以烤炙猪肉/读中国诗歌。”(《每一天》)。他有一首名诗,就叫做《陶潜》。他在这首诗中,充分想象了自己与陶潜相遇的情景:
如果有一天
陶潜来访,我
会把我种植的樱桃树和苹果树给他看,
我更喜欢他在春天来访
那时果树开满了花。然后,我们会坐在树荫下
畅饮苹果酒,如果我能找到他喜欢的诗
也许我就会拿给他看。
在他那个时代,拖曳毒烟在天上闪耀飞过的龙
更加平静地翱翔,有更多的鸟儿歌唱。
在这里,没有他不明白的事情。
他比任何时候都想隐退到
这样一个小花园。
然而,我不知他是否会怀着良知隐退。
豪格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简洁,兴趣十分浓厚,中国古典诗歌对他的影响,可以在他1961年到1971年期间出版的诗集中看出来。这位谙熟中国古典诗歌的北欧诗人,以中国为题写过不少作品,如《屈原的故事》、《致李白》、《读陆机并写出一首诗》,或者在其他诗作里对王维进行想象:“如果你送给王维一张巴赫/和韩德尔的唱片,他会干什么呢?/他会在他位于终南的辋川别业/一次又一次播放奏鸣曲/还会梦见自己离开,走向白云。/然后,他会写一首诗赠给你……”在这里,王维“……离开,走向白云”的方式,无疑开启了他的想象空间。
从豪格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所提到的我们祖先的名字:屈原、李白、陶潜、陆机、王维等,不仅可见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谙熟程度,还看得出来,他向往与陶渊明一起“畅饮苹果酒”,喜欢王维的辋川别业,也哀叹屈原“遇难的梦想家,现实是艰难的岸”的那种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仰慕李白“做那个神圣王国的皇帝”的宏大的诗歌理想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