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美的解释

2025-03-28 09:49:0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因为爱是我们相处的纽带,而美是我们生活的追求,美无处不在,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个标准是以我们价值观来衡量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追求美偏离了自然规律那我们就不是追求美而是在追求你心中的美,这个美有可能是美,也有可能是丑,美的追求突出表现在艺术方面,你很难想象一个三观不正的人会有好的艺术作品,所有的艺术大家都是哲学修养非常高的人,而只有哲学修养高,才能做出更美的艺术作品,对于音乐的美有些人追求更高的音域,有些人追求更高的声音,当然这也没有错,因为我们已经把音乐比赛化,体育化,而音乐的美,在哲学看来真正美的音乐作品应该是表达心境,产生共鸣让人听来不由自主的融入到作品中,我认为这一点刘欢老师做的很好,而中国音乐在刘欢老师的带领下,越来越走向正能量,而且好作品不断,创新不断,而其他的艺术我认为就没有那么幸运不是没有活力就是没有动力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和哲学的普及不无关系这和哲学水平的高低不无关系,讲到这里就不能不吐槽一下中国的应试教育,这种机械时代的教育模式,已经大大地阻碍了我们对美的追求,我们的国家真的需要那么多有死知识的人吗?我们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爱好是多方面,我们对美的追求也是多方面。对于美的能力,首先是欣赏只有会欣赏才能把心融入美,然后是技巧性训练只有把艺术的技巧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表现美,最后一步是创造美把我们的心境情感融入到美之中

我望着树叶发呆,这是多么伟大的自然创作大自然为什么有能力做出这么精美的作品?

回答2:

不少人以为美字由“羊”与“大”两个字构成,认为美是来源于古人认为羊大为美.其实不然,甲骨文中“美”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后来简写时误作“羊”、“大”两个字,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在古代两个字都是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后来才作他用.鲁迅先生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 美的定义: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至于 “美是生活”,“美是人的对象化”等定义,则犯了把具有交叉关系概念的交集概念等同于了具有交叉关系概念中的某个概念的错误. 
  美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
  (1)信号——引起人愉悦反应的一切刺激,包括和第一和第二信号;它是产生美的原因.
  (2)主体 ——人;它是美产生的场所.
  (3)美感——人的需要被满足时人对自身状况产生的愉悦反映.它可以是现实需要被直满足时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满足的经验和记忆.
  美的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满足”这个美的本质,克服了以前许多美学家把美的属性当作美,把美感当作美而引起的诸多问题.它可以合理解释移情现象;可以解释同一刺激在不同情况下以对同一个人,在相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何以有千差万别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决美学中的三大难题:变态美(以恶心为美)自然美和音乐美.
  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和信号美 …美感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事物产生普遍性的美感,而另一些美感却因人而异?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如果有,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美感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更多具有美感的东西?
  ●其实“美感”就是引导我们更好生存的一种“情感”,或者说:美感的“本质”就是“意识”这个“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的“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级指示/提示:指示我们继续做或收集那些让我们感到有“美感”的事物,将会对我们的生存带来好处)
  ●也就是说一样事物给予我们“美”的感觉,其实是因为那样“事物”或与其有“类似特征”的“事物”会直接或间接的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利益”或是不会“伤害”我们.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普遍对人们有好处的,另一些只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定的人有好处;所以美感主要可以分为【普遍美感】和【特殊美感】
  ◆【普遍美感】实例:
  1.看上去有“润泽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肤”都是比较“健康”的,一般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于是“润泽感”就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我们简称为【润泽美感】.
  2.做工比较“精密”的东西,一般都会比较“安全”或有“科技含量”,于是这种“精密感”也便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我们简称为【精密美感】.
  3.而为什么一些“形象”我们看上去会感觉很“可爱”呢?您如果仔细的观察一下的话,您将会发现那些“可爱”的形象,一般都是“手短”、“脚短”、“脑袋大”一幅“傻样”,而这样的东西是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所以自然也成为了一种“美感”,我们简称为【可爱美感】.
  ◆【特殊美感】实例:
  1.在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大家都觉得漂亮的时候,突然又出现另外一个更漂亮的,于是对比之下我们便会觉得原先的那个女孩不是很漂亮了,这种就是比较常见的比较之后的特殊美感了,我们简称为【比较美感】
  2.有些人对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感觉到有美感;然而别人却对那些事物不感兴趣,于是那些东西对他们来讲就没有多大的美感可言(有兴趣的事物,必定是在某方面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利益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精神上),这种因人而异的特殊美感,我们简称为【兴趣美感】
  3.我们会发现: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的事物,因为自己喜欢的人对其有好感,而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它们;这种连带式的特殊美感,我们简称为【连带美感】
  ◆使用逻辑:自然万物都有“可存”和“导存”的本质,那么进化的方向就必然是“更有利于存在”的方向,那么生物的“情感”的存在也不会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依照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情感”就是对“生存方向”的一种“特别的指示”,而“美感”就是“正向特示”.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回答3:

美学,历来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理论的重头戏,考量哲学家的理论素养与功夫,因此许多哲学家的艺术素养都是很高的,东西方无不如此!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博大深厚的基础,有人从甲骨文“美”入手,分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美”字由“羊”和“大”组成,有“肥大的羊肉滋味美好吃”之义。以至后来的司空图的诗学就是“滋味说”,“韵味说”,追求“余味”,“韵外之致”。因此中国美学从开始就注重“审美体验”,把主体的“生命体验”、主观感受放在第一位。

西方的美学创始人是德国的鲍姆加登,其著作《美学》的出版标志美学的诞生。美学的含义起初指感觉、感性,后来的意义不断丰富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下面列举几位著名哲人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美学即是其“美的理念”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的美”,其他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这种美。后来的黑格尔也提出“美是理念的感谢显现!”,是从柏拉图那儿引申出来的,不过赋予了可感知的一面。尼采的美学是把人放到了“审美”的第一位,“人就是美!”,没有人就不存在抽象的什么美。由此他推崇健康富有活力的生命,只有健美的生命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成了现代、后现代美学的主流!

中国最早的美学思想是“中和”的思想,“和谐对称”即是美,“真善美”是一体,“美”可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比如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仅是内在美,也包括生活、生态环境的美。道家提倡过一种“审美”的人生,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即是美,人为即是恶。比如,“池塘生春草”是自然美,如果你是整容、“人工合成”的人造美女,那其实就是丑恶,因为你违反了自然!

美学那些大部头著作是很枯燥的,我都不愿再翻阅了,因此简约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