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1——9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以及 的基础科学。2、绿色化学又叫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 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方法: )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 → → → → →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6、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 、 、 、 、 。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 。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 、 、 。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 。视线与 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 ,不能用作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 ,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 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 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 。砝码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 ② ③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 。用酒精灯的 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 或用 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 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一 二 三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 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 中,液体药品放在 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 中,白磷存放在 中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 为宜,液体取 ml.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 ,也不要随意 ,更不要带出实验室,要放入 的容器内。取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对着 ,目的 。
仪器的洗涤与连接
(三)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
溶液的基本特征 、 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 色 , FeSO4溶液为 色 Fe2(SO4)3为 色
b、溶质可以是 ; 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固气溶液,液为剂;液液溶液,多为剂;水多水少,水为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概念: (2)判断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 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 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 溶解。溶解放热:如 溶解、浓 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
①一个条件: ②溶剂的标准: ③溶液状态: ④质量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或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 ;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 ,如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
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
晶体。 ((6)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四、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 D.化学反应: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
质量比 :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 ),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③化学变化的实质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 + ==H2CO33、水的污染:
水污染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 );( )、( )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3)爱护水资源:( )
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2)硬水与软水 鉴别方法: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水的吸收:常用 、 、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6、空气污染
(1)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 、 、和可吸入颗粒物等。(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二、氢气 H2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2、化学性质:(1)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2)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H2 + CuO === + 步骤:氢气“早出晚归”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氢能源的三大优点 、 、
分子与原子分子 原子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性质 : 联系 : 区别:
化学反应的实质: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 物质
五、溶液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稀盐酸 碘酒 石灰水 六、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决定元素种类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是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4)相对原子质量= +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