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优缺点:
一、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二、跨国公司从事综合多种经营
(一)跨国公司搞综合多种经营的形式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二)跨国公司重视搞多种经营的原因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用率。
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
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三、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不衰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国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例如,8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 19亿美元,并聘用了1.5万名科研人员,其中2100人获博士学位,4人曾先后获得4 项诺贝尔物理奖。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种半组合式五金类用品,其新产品层出不穷,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产品部门行销经理的话解释为:该公司每年营业额的7%用在研制新产品上,业务宗旨是每年必须有 30%的销售收入来自 4 年前尚未上市的新产品。由此可见其研究的超前。跨国公司不仅注重开发新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对外转让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及实行对分、子机构的控制。
四、竞争是跨国公司争夺和垄断国外市场的主要手段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即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于,扩大商品销路。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范围内的持续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持续上涨,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等因素影响,价格竞争己很难为跨国公司争取到最多的顾客,取而代之的是非价格竞争。事实证明,非价格竞争是当代跨国公司垄断和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装潢及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商品非价格竞争能力:
①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
②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
③提供信贷;
④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
⑤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潢,注意包装装潢的“个性化”;
⑥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五、跨国公司经营方式多样化
和一般的国内企业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较,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较多,包括进出口,许可证、技术转让、合作经营、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为主要形式开展和扩大其全球性业务。
(1)集中生产方式:指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服务集中在全球少数几个中心工厂,建立一个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核心生产网络,各地子公司向这些全球中心生产基地供应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核心生产网络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通过物流送往全球各地市场销售。
优点:①充分利用全球各地区子公司的生产要素资源和技术特长;②有利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③便于全球统一集中的控制管理;④实现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
缺点:①容易受所在国经济、贸易等政策变动的影响;②国际运输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生产链;③生产一旦形成流程,其生产的变动性、灵活性就会较差;④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销售成本。
(2)分散型生产方式:指在各个分市场所在国设立地区性中心工厂,分别进行关键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组装,其余部件由附近地域的子公司供.产品最终成型后由中心所在地的分市场统一进行销售。
优点:①以各分市场为轴心而设立的地区中心工厂与各供货子公司组成的生产链,产品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运输成本较低;②由于生产链处于同一地区,不易受东道国经济、贸易政策差异性的影响;③产品的成本和销售均按统一货币计价.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④生产和销售的流程处于同一地区,便于信息交流。
缺点:①难以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②不利于公司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因而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③总公司要加强对各分散型生产方式的指导和管理,以保证生产环节和质量的统一性。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
李长久
透析当代国际垄断的力作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
李琮教授的力作《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当代国际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由于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代表是巨型跨国公司,因此,该书以跨国公司为主线,不仅全面论述了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国家、跨国公司与当代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与新科技革命及新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深刻地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实质、特点、优势和两重性。这部专著中关于跨国公司为什么纷纷到中国安营扎寨,中国为什么要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组建什么样跨国公司的分析与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书中关于“当代”的界定具体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这一段时间,但作者认为,到19世纪60年代,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垄断组织。所谓“垄断”是指巨大企业或企业联盟,而“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从而揭示了国际垄断的实质、特征和作用。
作者以跨国公司发展为主线,深刻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史。书中将垄断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914年。垄断组织从萌发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转变到垄断阶段并不断加强。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干预与垄断组织紧密结合,垄断组织继续发展并全力对外扩张,但由于世界四分五裂,大大阻碍了垄断组织的对外扩张进程。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变化是,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为争霸世界而进行殊死斗争,终于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般垄断转变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国际垄断大大加强。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作者辩证地分析了国际垄断主要是巨型跨国公司与诸多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已涵盖生产、商品流通、资本流动、科技转让、知识和信息交流等世界经济各个领域,而所有这些领域巨型跨国公司都是其行为的主体。作者还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而且对国际生产关系或国际经济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是适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合理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作者对比垄断发展后两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主要区别时指出:“今天的世界,尽管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超级大国仍奉行霸权主义,世界仍很不安宁,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近1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改革开放已成为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民族爱团结,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安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要求。”
该书强调了跨国公司的特点和两重性。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78年在题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的报告中对跨国公司下过这样的定义:“跨国公司是在作为基地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类企业并不是一定是股份化或私有的,它们也可以是合作制的或国家所有制的实体。”作者认为:“若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不会有跨国公司,而没有跨国公司,全世界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不会发生,二者如影随形,是分不开的。”据联合国统计,1999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从1980年的1.5万家增加到6.3万家,它们的国外子公司从10.4万家增加到近70万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在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14919亿美元。跨国公司进行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目前世界总产值的约1/3由跨国公司所占有,其中90%以上由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控制。“这意味着世界经济的几乎所有各部门和各行业都为大跨国公司所控制”。
据作者分析,巨型跨国公司与中小型跨国公司相比,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巨大;跨国化程度高;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占绝对多数;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立足于核心产业,发展多样化生产。因此,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具有10大优势:即规模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范围优势;无形资产优势;融资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管理优势;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优势。作者强调指出,巨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失去国籍而成为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全球公司”,它们的“根基”仍然在它们的国家。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大跨国公司的两重性,如强化垄断和加剧竞争的两重性、追求利润和促进发展的两重性、高效运营和畸形分析的两重性、公司生产有计划和全球生产无政府的两重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将继续增加和扩大,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将占世界跨国公司的大多数,仍将处于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极分化都将加剧。
该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要有和建立什么样的跨国公司。书中指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化;自由化;信息化。由于跨国公司具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引起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关注。“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与此同时,我国一些企业也正在“走出去”。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从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对大跨国公司的实质、特性、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的大跨国公司。“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在国际层面上扩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进行经贸合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与西方大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我国必须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本国大跨国公司的发展。针对此问题,作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其一,在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大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大跨国公司的高层有意进行的各种欺诈、坑害投资者和客户的行为,而要以诚信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其二,坚持我国一贯坚持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外国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实现双赢。其三,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它与现代管理科学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并吸取他国、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新的企业文化。
至于缺点,有一本书我刚看,就是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败走麦城或失败的施展案例,还有客观分析。
作者是:李海龙
泛德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著名职业营销管理专家、世界咨询师协会注册高级咨询师
国内数家著名企业行销顾问,十余家中小企业总经理营销顾问
多家大学管理学院与学术研究机构E-MBA客座教授/专家
浙江大学经济技术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
中美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国际品牌研究院品牌专家
青岛潜力品牌评选专家评委
《考验》
李海龙先生2003年7月著作《考验》因为书中的激烈观点和所披露的大量跨国公司的败阵事实、内部信息,它的出版和热卖曾经引起了营销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极大关注。
书中披露了富士、宝洁、奔驰、麦当劳、飞利浦、三菱、麦肯锡等世界企业巨头在中国“败走麦城”的历程,并找出了它们的“败阵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