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你本身基础如何。对国学无基础的人,说能看懂大师的作品,是一句空话。学问是积累和生发的过程,你要有足够的底子,大师的作品才能给你启迪。否则说句不好听的,痴人说梦。
第二,不知道所谓的“新文化运动前后涌现的国学大师”具体是谁?我猜测是胡适吧。《学衡》派的一定层面上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姑且不论。胡适的哲学史是很好的,水经注研究也好。但它主要的功劳是在开拓中国文化的新路上。你可以看看疑古学派的,比如顾颉刚的《古史辨》,可以说是一个经典,也好懂。但还是老话,楼主如对国学无感觉,无基础,那也徒然。
总的来说,读大师的书是有用的,近代学术史上确实涌现许多可供瞻仰的大师。如果楼主有真心实意,必能在国学有所得。治学也好,了解也好,主要在悟。一定要持之以恒啊,不能为社会上的风气左右,要沉得下心。也不能贪多,像那位老兄列出条目,真的以为古人无知吗?像“只背就可以了,不要要求理解”,则我无法理解。
最后,希望楼主能达成所愿吧。我最崇敬的大师为王国维和陈寅恪两人,那才是厚积薄发。前者浅近的看看《人间词话》,后来《观堂集林》是巅峰,会很有感悟,如果看懂的话;后者可参看《柳如是别传》。这些书电驴上有pdf版的,比较方便。 至于你说的另两人,钱钟书的可以看《宋诗选注》,其他的真的很难理解;任公的话,《饮冰室文集》确实不错,用工至精,酣畅淋漓,不过关于国学的话,可以找《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貌似这名字)。
国学的题目深,水更深。说的这些不过初尝滋味罢了。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不说一点作用没有,但也可以说作用极小,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国学素养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培养出来的,这需要具备两大条件:一、读的教材。其教材就是四书五经,而且只背就可以了,不要要求理解;二、读的数量。越多越好,如想成为大才,那这几本是远远不够的。
你好!
历史平滑地前进,国学这个概念是在清末的时候开始有的。那时候国内衰败,西方文化逐渐被当时的先进阶层所了解,这些人感觉西学比中国的学问好,于是国学这个概念就产生了。
当时这个概念在不同的人心里,它的含义是不同的。你知道,原汁原味的世界是复杂的。
大家的想法都不同。 -----------------------------------------引言
现在正式给出我的回答哈。首先,我不够明确你的情况——你的国学素养是指什么呢?是指对中国古文化的了解?还是指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熟悉?还是指对中国古典文献的了解?还是都有?你现在这方面的程度是什么呢?这些我都不知道哦。既然这样,那我就大概说说我的看法。
一,首先,我觉得“大师”的书是要看的。大师,也就是已被公认的某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指引让我们进步更快;而且,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便不能自称对这个领域很了解。PS:上面是在一般情况下。
二,第二,最近几十年的“国学大师”的书也要看的。因为对学问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最近几十年,学者们对中国文化,以及国学这个概念的认识,相对于近百年前,一定是有不同之处的。
三,第三,古书也是要看的。最开始,我估计是数千年前,那时是没有现在这样的汉字的。什么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等。(你觉得那时候的文人们,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那时,其他人的生活呢?)然后,渐渐的出现了《诗》、《书》、《礼》等几本著名的书,孔子整理并教过这些书。再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开始学习、研究他们所在年代之前的古书,并自己写下的新书。书越来越多,历史也走得越来越远。历史走到现在了,它还在继续走。只看近现代的书,固然能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事,但是,近代之前,各朝各代的古书,还是要自己去读一读的。
四,我看过的一些国学书介绍给你。【1】《经典导读•大师的国学课》,学养斋 编,河北大学出版社;我最喜欢马瀛的“国学及其分类"一文。【2】《XXX讲国学》,华文出版社:“大家讲国学”系列,有王国维等人。【3】《国学入门》,龚鹏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轻的作者,近年写的书。虽然名为入门,实际上并不怎么注意初学者的知识背景,有很多针对学者水平的话,有卖弄炫耀的嫌疑。但书也许不错。这本书对应着上面我说的第二点,近年的书。【4】《国学入门》朱维焕 著;作者上世纪下半叶在台湾教国文系,这本书是讲义。这书不同于前三本那样注重思辨,它更像一本参考手册,像个简明的小词典。可以用来显示国学的大概结构。【5】《国学的历史》桑兵 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书。这本书是文献的搜集,里面有1902年到1948年的学者写的有关国学的文章(第一篇是1982年的)。不知道全不全。但是部分显示了真实的历史。【6】《读经示要》熊十力 著;上世纪自学成才的哲学家;这本书主要讲他认为学问本源是《易》《春秋》《诗》《书》《礼》《乐》六经,“经为常道”,那是不变的道理,经非读不可。以及读经的态度、详解《易》《春秋》二经。他是有较独特想法的呀。【7】还有的书忘了。
五,有几个信息必须提一下。1.正视“国学”。就像教育被说成国家之本的同时,丹尼尔•科顿姆所著《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说理充分;又像有人认为运动使人健康,又劝别人去运动的同时,中国最长寿的老人大多从没有运动的习惯,而是“静以养身”。国学大热的同时,鲁迅说:我认为时下的青年,中国的书可以少读,或者竟不读;郑振铎写:《且慢谭所谓“国学”》,1929年1月。2.正视“大师”。人常如矮子看戏,他人叫好,虽然不能看到在演什么,也跟着叫好。比如,人都称章太炎乃是国学大师,而熊十力说,“太炎博雅能文章,经学实非其所深究也”。(《读经示要》)又如,近年季羡林很火,很有一些人称“国学大师”。实际上,他只是旧学发蒙,小学初中高中入的都是西式学校,大学在清华读西洋文学,主修德语,另英、法语等,教高中一年后留德十年,习中亚古代语言,梵语、吐火罗语。后任清华、北大教授,教的也是东亚的语言文学。一生好写文章。他和国学真是关系不大,何来国学大师的名号呢?他自己也在《病榻杂记》中辞了这顶帽子,可还是有很多人坚持他是国学大师。当然他系里院里校里科学院里国家里的官,确实是做了不少。我觉得国家大力地捧他,和这个不能一点没有关系。关于正视“大师”,胡适的话也许可以说明:“一分的成绩往往可以得着十分百分的虚声”(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胡适 1932年6月)。所谓大师,难道不是由娃娃长大的吗?都是圣人?不可以仰视他们!
六,具体怎么学呢?我有一个建议给你。这个建议便是:修养身体以使有精神学习,做学问从点滴开始慢慢积累,还有及时记下所学和所思所得,学书还需学社会。换个说法,就是有一个朴实、认真、安心、专一的学习态度,一个以“诚”字为要诀的生活态度。我想强调的是“及时记下所得”。因为我自己很遗憾,几年内的好多所得和想法,当时没有记下来,眼前生活变化,那些珍贵的东西,丢失了好些。
最后我想说,以上都是我在胡扯。有的事说不了,一说便错。而且我也许很多常识都不知道呢。
如果你想以学问为业,真希望你加油,生命太短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