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灰树花自然发生在夏、秋阴雨高湿季节,在栗、栎、栲等阔叶树林内多见,环境多数都长有乌拉草、莠草、狗尾草、热草及艾叶草等。白天若是晴天,灰树花生长不显著,但颜色深、香味大。在阴雨天和夜间,灰树花长得快,但颜色浅、香味差。野生灰树花生长的土质,多为含有腐叶和腐烂根毛的砂质土,砂粒细的如面粉,粗的为花生米至板栗大小的石块。砂质土的含水量为20%~25%,pH6.5。
采下野生灰树花之后顺基部往下挖,与子实体相连的是菌索,在地下15~40厘米的区域内,菌索纵横交错地与多个菌核相连。菌索和菌核都是由白色的菌丝与砂土、石块组合而成的混合体,质地硬而脆,菌索直径为2.0~3.5厘米的条状物,菌核是直径为5~20厘米的块状物。再剥开附有菌核的树根皮层观看,在韧皮部布满了白色的菌丝束,长有菌丝束的树皮组织是坏死的,但湿度很大。在木质部表面有一块近圆形的白腐部分,直径为6~8厘米,长满菌丝束,菌丝束通向木质部内部。由此可见灰树花是白腐菌。在河北迁西县,发现栗树木质部的白腐现象是灰树花菌丝侵蚀而形成的,菌丝有时对活栗树也有危害作用。
菌核是野生灰树花渡过不良环境的营养储存体,如经北方严冬(-20℃以下)仍有活力。野生灰树花能连续若干年从同一栗树根部周围发生,其原因就是因为其有地下菌核。灰树花菌丝把其分解木质部得到的养分源源不断地通过菌索输往菌核,在菌核内储存了大量的养分,当外界条件适宜时菇体靠这些养分得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