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渠县名将王平
《渠县志·古迹风景别录三》(民国版)载:“王平故里——县北五里许,王关山下,旧有王平故里碑,今没。”《达县志·建置门沿革·三国》(民国版)载宕渠、宣汉,按《蜀志》:称王平巴西宕渠人。王平乃蜀国战将,功绩赫赫,忠心侍汉,直至病故。我们从上两本志书中便可认定王平的故居是在渠县,而不是在别处。诚然《广安志》上,亦载有王平故里在广安之文,但当时的建治地理位置,广安亦属宕渠管辖,实际上并不矛盾,所以,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都写到王平“巴西宕渠人也。”由此看来,王平那时生在渠县,实际是土著的巴人。那时的土著人有一身蛮力,巴人好勇。王平武功过人,自小热爱武术,可能在当时同龄中武功超群。216年曹操占领汉中,王平便随杜濩、朴胡到了洛阳,即在曹操麾下了。
曹操看重的人物
《三国志·王平列传》:“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从曹公征汉中。”由此可见,王平小时候养在何家的,其生于何时,不得而知,无记载,长大后恢复王姓,当时,曹操在洛阳招兵买马,这样,王平才应征。建安23年秋7月,据《三国演义》71回的故事载“曹操与刘备在汉水一战,败后,于夜复遣大军从斜谷小路进取汉水,并命徐晃为先锋出战,帐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回去破蜀。’操视之,乃巴西宕渠人也,姓王名平,字子均,现充牙门将军。”《三国演义》写到71回才提到王平,自此,王平在军中的作战次数逐渐增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罗贯中写王平是忠实于《三国志》史实。
王平颇识地理,亦有忠勇的一面,当曹操要进取汉水时,王平报了官名后,曹操大喜过望,便命王平为副先锋。在此次的战事中,如果不是徐晃不听王平的忠言,按王平的谋略办理,王平也不至于放火烧寨而投奔赵云,可能仍忠于曹操而大献智慧、谋略。
忠心不二为蜀国
218年,经过深思熟虑的王平弃曹奔蜀后,由赵云引荐而见刘备。王平将自己生平所懂之地理、韬略等以及在汉水的地理尽叙,刘备喜形于色曰:“孤得王子均,去汉中无疑矣。”遂命王为牙门将偏将军,在王平的指挥下,最终取得汉中。此后,王平在西蜀的各类战事中,屡屡被重用,且又屡屡战功显著。
建兴三年,诸葛亮在七擒孟获中,也重用王平,随被调遣,王熟识地理,攻营寨,按计而行,在捉孟获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脍炙人口的乃是失街亭这一段,最能说明并体现出来王平的谋略和智慧。
建兴六年(228),诸葛孔明挥师伐魏,时王平被任牙门将。兵出祁山。孔明便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而王平为马谡的先锋。陈寿在《三国志》中有一段痛陈:“谡舍水上山,举措烦忧。平连视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恃,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诸将遗卒,率将士而还。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王平加拜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此段史案,很详尽而真实的地表达了王平将军在失街亭中所起的作用。本来孔明是深知王平有本事,熟悉地理环境,有判断力,可施谋略。待谡立了军令状后,便唤王平吩咐:“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图给我看。凡事商议妥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此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这样一段描述,虽是出于《三国演义》,然不难断定王平在孔明心中的地位。在街亭一战,王平料定会失败,但处于权力小,劝解无用,立即将地形图和部队驻扎营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禀报孔明,所以,在失掉街亭后,亦有挥泪斩马谡的情节,更亦有了因有功破列晋升王平为讨寇将军,统领五部兼营事,封亭侯。
战绩辉煌
《三国演义》中的王平跟随诸葛亮六出祁山,被罗贯中写得有辉煌的战绩,虽然小说是加了工的,但数十载北伐紧随军师左右立下汗马功劳,罗贯中也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上描述的战役演化而成的,有的情节虚构,但事实确实如此,王平成为了诸葛亮的左右臂。
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北伐,诸葛亮再出祁山,王平驻守南围。魏将张颌引军进攻。王平因兵力不济,坚守不动,张颌不能取胜。建兴十二年(234年)蜀军再次北伐,8月,诸葛亮因病,乃唤杨仪吩咐:“王平、廖化等皆为忠义之士,久经战场,多负勤劳,堪可重用。”中秋之即,便病故于军中,蜀军缓缓退兵。魏延此时作乱,因王平的功劳才使魏延之乱平定。事后不久,王平即升为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壹驻扎汉中,兼汉中太守。
237年,王平进封安汉侯,代替吴壹督汉中。在汉中驻守期间,那时军民欢庆,汉中平原一带民丰物厚,商贸兴隆,管理有序,因他深得军师在世时的教诲,依法而治郡,所以有平安三侯之称。
238年,大将军蒋琓驻沔阳,王平改任前将军,处理大将军府中事务。243年,蒋琬病重,王平被任命为前将军和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建兴七年春(244年)魏帝命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从洛口进入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诸将慌乱,欲放弃关隘,王平力排众议,提出了防御计划,坚守到援军到达,魏军便撤退了,可见王平在战事方面有不同凡响之处。建兴11年(248年)王平因病去世。在《三国志》中,仅此一句:“十一年卒”。我想,王平归蜀后,历年随军征战年事已高,后来驻守汉中,封安汉侯,已是功德圆满。
历史的评价
王平病故后,陈寿在《三国志》中有一段赞词,不妨实录于后:“平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陈寿是顺庆(今南充)谯周弟子,现南充万卷楼是陈寿青年读书的地方,谯周曾在蜀中任职,后归故里,今南充亦有纪念谯周之饭堂,陈寿写的《三国志》主要是根据谯周的讲诉。
同时,陈寿对王平也作如下的评价:“然性狡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王平去世后,葬于南充白塔公园的白塔附近,没有葬于宕渠故里,当是一大遗憾。
本名杨平,后改名为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