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上游地区是澜沧江段,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横断山区,所以地形特征是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成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千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是世界第七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主源为扎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流域。
湄公河流域位于亚洲热带季风区的中心,5~9月底受来自海上的西南季风影响,潮湿多雨,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3月中旬受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强度很大、历时较短、影响范围较小的雷雨在整个雨季都很频繁;历时较长,范围很大的降雨在9月份最频繁,能引起严重的洪水泛滥,但其影响大多只局限于三角洲地区和流域西部,偶尔穿越大陆使更大范围遭受长时间大雨袭击。
由于降雨的季节分布不均匀,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和历时不同的干旱。湄公河流域正常年降雨量从泰国东北部的1000毫米以下递增到老挝南部、柬埔寨和越南的山区边缘的4000毫米以上,在柬埔寨平均为2000毫米,平均年降雨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降雨量的88%左右集中于5~10月份。
湄公河上游地区是澜沧江段,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横断山区,所以地形特征是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成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楼上这位所叙述的“喀斯特”是错误的。湄公河上游的流水侵蚀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侵蚀,也就是单纯的流水削切作用。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化学性的侵蚀,也就是流水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溶水的碳酸氢钙。这种侵蚀易形成溶洞、地下暗河。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石灰岩分布较广的地区,因为石灰岩是由碳酸钙构成。而湄公河上游地区是不符合这个条件的。
湄公河,在中国就是澜沧江,那里位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崇山峻岭区。
特点是,河谷纵横,喀斯特地形,下切河谷,山高谷深。
原因,首先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山峡谷,河流下蚀,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