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拉赞助应注意些什么?

2024-11-05 01:34: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拉赞助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开始总是广撒网,真正愿意赞助的商家很少。和商家从开始联系到最后签协议,一般都是要经过近十次的协商,而联系商家的具体负责人基本上需要打20个电话。首次交谈,大概说明意图和活动情况,给商家详细的策划书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等待了,商家总是说马上跟你联系,实际上是需要等很长时间的,这个过程中你要预料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看了策划之后他们会询问得很详细,因为活动的策划一般是本社团主办的部门写的,很多其他要素,比如现场可以贴多少海报,可以容纳多少人,横幅挂在哪里,挂的地方人流量多大等等问题,策划一般都不会写进去,但这正是商家所关心的。很多时候都得外联部的同学自己去弄清楚,然后给别人解释。而且商家不是说有兴趣就一定会赞助成功,金秋艺术节我们本来找了中国移动,经过多次协商基本上成功了,可他们又突然说他们内部有活动,不提供赞助了。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重新找。
另外还要应对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比如上学期我去给金秋服饰大赛拉奖品赞助,联系的是总部设在汉口的丁家宜。当我和另外两个部委到预先查到的公司办事处地点时,发现那里是一个居民区,当时我们还觉得是受骗了。最后经过艰难的寻找才发现的确是在居民区里面,但是根本看不到丁家宜的任何标志,所以我们走了不少弯路。

很多时候要面对别人的白眼、冷漠、不理睬,作为女孩子,有时候会觉得很委屈,我们同学中就有因拉赞助哭的。压力也很大,我们有时候也会开玩笑说,外联部好象背了好多债,其他部门都在找我们要钱。从开始拉赞助到活动完全结束,我们都要负责,因为商家只会找我们,而不是活动的主办部门。"

这是武汉大学校学生会外联部的张春艳同学拉赞助的经历和感受。

学生活动拉赞助在当今的校园已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武汉大学校园里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桂园食堂门前,教五楼前,未名湖畔,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条条醒目的红色横幅,XX杯XX大赛,XX公司预祝XX活动圆满成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很多学生对此已经司空见惯。这种现象是何时产生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它发展势头日渐迅猛已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让商家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是怎样一种力量使让学生们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它的不断蔓延会给我们的校园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不少大学生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叫苦不迭,抱怨活动经费短缺。的确,举办这样或那样的学生校园活动需要资金支持,而资金支持往往不外于两个渠道:学校拨款和商家投资。由于前者的经费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于是,找商家拉赞助便成为活动组织者的“第一要务”;“你有所求,我有所需”。商家同样需要借大学生的校园活动这一平台来好好地宣传自己一把。于是,大学生校园活动和商家宣传自然结缘。

“我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校学生会主管外联的副主席孟达在接受采访时说。以校学生会为例,从去年开始,校学生会在活动项目上就开始自负盈亏,没有学校的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办起来比较困难。他认为赞助在这里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家提供活动的部分经费,活动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帮助商家扩大知名度,双方的合作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从商家这一方来说,倾情于赞助学生活动,是因为这是商家走进校园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有一定针对性地赞助相关活动,对提升其在大学生中的名气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商家肯出钱赞助的原因也就是如此。他认为有赞助对学生活动的利远远大于弊,而谈到弊,主要是规模上的扩大,人力和时间上的耗费增多。商家赞助时对活动规模都有自己的要求。

校园的和谐和安宁是商业走进校园后颇受争议的话题,对此,孟达说,一所优秀的大学是有一定的包容性的,不是说有几个广告存在就损坏了其安宁。另外,学校在这方面把关还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横幅,要经过多次审批才可以在学校张挂。学生靠自己寻找赞助商,他认为是值得鼓励的,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学生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寻找赞助商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之一,能够提高学生沟通、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因为它是直接地与人打交道,而与人打交道是最能锻炼人的。

外联:夹在中间的尴尬

据悉,学校所有的社团学生会都设有外联部或者相关部门。而外联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活动拉赞助。例如社团联合会的外联部,其主要工作就是与其他高校联系和拉赞助,而拉赞助所占比例是远大于联系外校。而外联部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社联外联部部长吴昊。

有过多次拉赞助经历的吴昊和张春艳的感受一样,觉得拉赞助的确很辛苦,而且成功率很低。他认为,外联部的工作压力很大,毕竟其他部门都有固定的工作,不是太努力很被动也会有成绩,而外联部则需要自己努力主动。它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处于商家和主办部门之间,商家问及活动很具体问题时,外联的同学并不是太清楚,外联的同学答应商家的某些条件,回来后主办方又不同意。有时候主办方的同学会陪同去拉赞助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就只有违约,无法做到之前答应商家的条件。虽然这违背诚信原则,但是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而且商家的大多数要求都还是获得了满足,也不会再过追究。

至于商家走进校园的影响,吴昊认为的确有,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带来利益的同时弊端也是难免的,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赞助商帮助解决了经费这个大难题。就如同改革开放,它让中国迅速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下来,随之而来的某些不好风气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校级社团举办的活动拉赞助相对容易一些,院级社团就不是那么幸运了。据经济与管理学院康腾实践中心的同学透露,像康腾案例分析大赛这样在全校以至武汉地区都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外联工作的困难却非常大,拉赞助很难成功,而且赞助额非常小,往往只有几百元。很多商家一听说是院级社团举办的活动,就不太乐意出钱赞助。

有人说外联部拉赞助有提成,一般是10%到30%不等。而吴昊和张春艳说,非但没有,出去坐车和每月居高不下的电话费都是自己支付。

商家:为了扩大其影响力

企业之所以热衷于赞助高校学生校园活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高校是一块巨大的市场,大学生们拥有绝对的消费自主权,通过赞助高校活动,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宣传力度、培养最多的潜在顾客。第二,能够在宣传企业本身的同时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本着帮高校举办校园活动排忧解难的出发点,企业能够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公益责任心,博得社会对其品牌公益的认可。第三,高校是企业将来的人才库,企业乘此机会,以较小的代价宣传了企业文化、树立了品牌形象。第四,可以从大学生中获得活力,寻找新的思路,亦可作为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赞助商走进了校园,孟达说,这是商家进入校园最直接、有效、简单的方式。而作为商家,又是如何在考虑这个问题呢?我们来听听美食文化节赞助商,群光广场的桂林人餐厅负责人欧阳红的介绍。

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地跟学生合作,赞助校园活动。选择校园是根据我们餐厅的特点确定的。餐厅本身的时尚性对年轻人有一定的吸引力,餐厅一半以上的顾客群都是师生。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校园中的知名度并不算高,所以针对消费群,提高在校园里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校园活动的赞助在学生中宣传自己的品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并且通过宣传活动,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群体的消费需要,以此来调整我们的方案。至于活动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得到体现。我们对活动的宣传力度还算满意。但是有时候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并没有很多地兑现之前的承诺。

而据张春艳介绍,多数商家都认为活动的效果与自己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很少有商家愿意回头赞助第二次。赞助得较多的商家比较固定,它的消费群基本都是学生,非在学校做宣传不可,比如说中国移动动感地带。

团委:经费不足需要商家赞助

“学校经费紧张,很多活动项目都没能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因此这类活动举办时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努力设法解决。”作为主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校团委老师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文云冬(校团委科技与实践办公室)校园活动寻求商家合作,不仅在我校,在同档次知名兄弟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

作为一名老师,从内心来说我是不太同意这种做法的。首先是考虑到安全问题,害怕同学们在与商家的交涉过程中受骗。其次,校园活动广泛寻求商家赞助,会使活动的商业气息过浓,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象牙塔的纯洁。再者,商家大多都是想通过校园活动推销自己的产品、宣传自己的品牌,但是这些产品的质量究竟是否合格、是不是真的适合同学们,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把关,就有可能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

当然,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举办校园活动,学校活动经费不足,是大家找商家合作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拉赞助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了解社会现状,了解市场需要,并在与商家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协商成功,得到的不仅是商家的赞助,还有一种成就感,这与学校直接拨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校园活动都适合与商家合作。文体活动与商家合作还可以,但有些政治性比较强的,如团员风采大赛,或者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有关的活动,就不太合适了。对于具体的某项校园活动,能否寻求商家合作,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应及时咨询老师和接受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监督。

老师:商家在乎的只是利益

张丽立(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副教授)商家为什么肯投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商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也就是他找活动来帮助宣传,二也有可能是学生活动拉商家,商家可能觉得社团的声望、活动都还不错,所以才肯投资。说到底商家在乎的都只是他的经济利益而已。

至于商家和学生活动的关系,不是完全的广告关系,只能算成是商家利用学生活动作的一种宣传吧。虽然不是完全商业广告那么经济化,利益化,可是他们之间都是有互相回报的关系的。拉赞助的时候学生肯定都作过这样那样的承诺,比如冠名,比如组织人员必须穿戴有企业标志的衣物等等。但这只是表象,商家真正要的是其知名度的提高,达到宣传效果,而这就与学生活动办的好坏直接相关了。学生社团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做好活动而拉些赞助,最终目的也应该落回到做好活动上来,只有这样,这种相互投资的局面才能达到平衡。现在有些学生活动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为了拉赞助而办活动,并不注意活动的质量,这样在学生中社团的威信要降低,在商家方面恐怕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只能落个不欢而散。

我本人是同意进行尝试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是对学生社团和商家都有利的。如果能把握好商业和活动,真正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当然就最好了。

学生:支持声音居多

张 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我认为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拿到一定的活动经费,也为企业的形象做宣传,这样做法很不错,双方的合作是可以达到双赢的。就象一个市场一样,如果双方合作得好,活动组织得好,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参与的同学比较多,这种行为当然可以鼓励。当然,学校毕竟是学校,这种行为不能太过度,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学校正常活动就不好了。学校对这方面的管理也要完善点,对赞助商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约束。

马 超(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于学生活动中有赞助的情况,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活动不是频频出现赞助商的广告宣传,而是仅仅打横幅,字幕等,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它比单纯宣传要好。例如在某院的迎新晚会上,有3次有关企业的无聊互动提问,这样的形式让人反感。

余臻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对赞助中适度宣传表示理解,这是对投资的必要回报,支持这种行为,比纯粹的宣传要活跃,更好。

马建涛(电气工程学院) : 拉赞助,一定要以武大为本,要体现自己的特点,要顾全我们学校的声誉等问题。也要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因为他们出钱就答应他们的一切要求。

程 英(药学院):我不太喜欢学校里的活动中掺杂太多商业的成分,有时甚至有些排斥。这会使校园那种单纯气氛变质。但从一个主办方的角度去考虑,赞助商的资金支持又是必须的。

程 欢(哲学院):我认为活动有赞助很好,学生方与赞助方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关系。但是,对赞助商要有所选择,其产品本身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面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导向和影响。

付海龙(测绘学院):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完全支持。

我们:一直在思考

越来越多的商家走进了校园,越来越多具有商业性质的宣传海报和横幅进入我们的视线。他们在给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带来资金支持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什么?对校园这方净土的侵蚀?对校园生活的增彩?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还是兼而有之或者另有其它?当充满商业味道的信号一个又一个地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映像时,我们的心灵真的会因此而变得浮躁、功利吗?当我们囊中羞涩无力完全解决活动经费问题,当赞助商真正走进校园时,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又是何种态度,会同意吗?

怎样把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办成大学生充分品味大学文化的盛宴,而非商家的产品大展销;办成大学生生动领略大学精神的宽广平台,而不致变成商家对潜在或未来"消费者"的一次目标锁定;这是颇值得校园活动组织者慎重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春暖花开,随着学校再次开学,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又将呈现一波又一波新潮。笔者也衷心希望有心赞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商家们,通过真诚帮助和支持校园文化活动来赢得大学生的好感。

媒体链接——

《海大青年》:校园赞助能走多远?

商业化与学术化的矛盾交锋已经不容回避。对于我校商业战场的集中地-商业中心附近频繁的商家出没的宣传活动,6.8%的人感到反感,认为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会影响校园文化氛围,13.6%表现出有兴趣,认为其方便满足学生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商业化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已经刻不容缓,大学作为社会的微型缩影也不再仅仅是雏形而已经日益成熟。但是,商业化的过分介入对于大学人文气息的培养,历史文化的积淀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得不让人掩卷沉思。

或许,作为大学校园思想活跃的主阵地,就注定永远也无法安静。但怎样不使它微缩成社会的载体,怎样担负传承薪火的重任,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而作为大学校园活跃的附属品——校园赞助,究竟能走多远?无论是27.3%的不容乐观,还是29.5%的比较乐观,亦或是22.7%的维持现状,以及其他什么选择或许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疑问。

新浪网:校园活动还是商业促销宣传?

在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商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类似击鼓传花般热闹的场面;看到的是活动之后商家大摇其头不愿再次投入的让人颇有点心酸的场面。而引入了资金的学生校园活动依然在种种困境中艰难进行。资金的亮点往往遮住了活动组织者原本明亮智慧的眼睛,使他们忽略了对问题本质的追问。

撇开外在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一些大学生校园活动为何陷于困境?笔者认为根本性的问题是理念。现有的理念需要转变。首先判断校园活动成败的标准要改变。未必多花钱就能办好校园文化活动;未必有了大场面、大手笔就一定会有大收获、好效果;未必颁发的奖品高档就一定能让胜出者“实至名归”。

其次是要树立起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理念和服务理念。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素质拓展平台,而不仅仅是少数才高八斗、能歌善舞者的“我型我秀”。另外,还应变革和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模式和评判标准,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在这个基础上,打造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纵然有资金缺口,那也无须发愁。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回答2:

根据自己的经验投商家所好,在个就是找大地方和与学生利益最挂钩的地方

回答3:

积极主动,从赞助方利益的角度出发
把自己本次活动能给赞助方带来的尽可能的忽悠

回答4:

欢迎新同学,笑淘网为辽宁省团委校园项目,项目已成功获得辽宁省大创银奖和铜奖,笑淘网郑重承诺,不收取任何费用,不做虚假广告